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建嵘:多元是微博的核心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4日11:51  中国青年杂志

  多元是微博的核心价值——对话学者于建嵘

  采 访/本刊记者

  陈亦佳

  于建嵘,社会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等。

  于建嵘从不是简单的、纯粹的“学者”。 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于建嵘,在多年“不安于室”,深入田间地头研究农村问题之后,用微博发出了2000多条信息,关注失地农民,和基层领导干部讲“维稳”,拍照打拐,送书下乡……拥有85万粉丝的于建嵘,业已成为虚拟网路上的人气明星和意见领袖。

  《中国青年》:您是去年10月才开通微博的。开微博之初,您是否有意识地计划用微博作为您社会研究的公共平台?对您而言,微博是另一种田野调查的方式吗?

  于建嵘:开微博并不是我主动的,可以算是应邀。新浪的微博工作人员一直热情邀请,也很坦诚地说拉到用户他们能得奖金。我想反正我开一个,对你有好处,对我没坏处,就开了。我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微博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最早发的微博,就是把它当作一个发布平台,把自己的研究文集链接贴上去了。很快就发现,之前的田野调查没有办法写成大家都愿意看能看懂的东西,效果并不好。后来就转变成发布信息,发布意见的平台。可以说吧,有了微博之后方便很多,发言不用仰仗媒体了,之前积攒的东西突然有人看了。而且,微博的互动性很强。

  《中国青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您感受到了微博背后蕴含的强大的力量?

  于建嵘:去年11月,我去江西万载县给县乡级机关干部讲“当前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

  我跟县委书记说,宁愿发展慢一点,也不要强拆。书记火了,嚷嚷:“我不搞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我跟他吵起来了,把这事发在了微博上。当天就有八家媒体来确认消息的真实性,最后有两百家媒体报道了这个新闻。我才意识到,微博有这么大的威力。

  《中国青年》:您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随手送书下乡”等活动,从明星到普通人,许多人投入其中,影响力惊人。“随手”系列是有计划的,还是无意促成的?

  于建嵘:最早是今年1月,有一个失踪孩子的母亲给我发了一封求救信,希望我帮她寻找孩子的下落。实际上,我也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帮她,只能用微博了。这个事情过后,不少网友都让我帮忙发寻找孩子的信息。于是我就专门建了一个“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后来我们去农村调查,发现孩子没有书,怎么办呢?用微博号召大家!因为之前“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成功,我有意识地把微博当作一个媒介和桥梁。

  《中国青年》:在中国,微博的一大特色是“去扁平化”,就是加V,突出名人效应。姓“草根”还是姓“名人”?您如何理解微博所传递的中国特色的精神特质?

  于建嵘:这确实是中国特色。中国的加V,是一种实名制的认证方式,并不完全代表“VIP”(贵宾)。作为粉丝,我可以选择今天关注你,也可能明天就拉黑你。在微博上也有很多草根并没有加V,但粉丝众多。你是名人,给你加V并不代表你就是意见领袖,关键还在于你选择的话题,发言的内容。

  这一年里,根据我的观察研究,我觉得微博有几个特点:1.作为现代媒体,微博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每个用户都是一个节点。而传统媒体则是以话题为中心的;2.微博是个人空间,具有人的特性。微博参与者是海量的,多数属于草根;3.微博是社会关系网络,是用关注结成的社会活动的网络。

  《中国青年》:现在您已拥有85万粉丝,发言不用仰仗媒体。这样的“人人皆媒体”,是否意味着微博将提升中国人的公民意识,进而改变中国的未来?

  于建嵘:微博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对社会的动员能力和对社会话题的操纵能力,都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微博不是一个个人的平台,它是社会的一种联系方式。很多人简单地把微博看作是发言的地方,不对。微博是另一种社会的组织形式:我关注了你,你也关注了我,这是一个网络。通过它对社会的组织能力的影响,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青年》:您曾经说过,微博打开了政治的封闭性,是通向公民社会的路。与普通公民这个概念相对的是管理者,他们又应该如何行动来应对微博时代?最近一些微博热点事件似乎表明,因为微博的出现,某些管理者和部门遭到了更严厉的批评。

  于建嵘:微博是相对扁平化的,这个比较符合公民社会的特点。社会化是好事。我坚持认为微博对管理者来说是个好东西。近期微博出现的一些热点事件,其实并不是微博本身对管理者造成的麻烦。作为管理者最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去理解微博所代表的。你完全应当转变一下思维方式,也用微博,更好地沟通。

  《中国青年》:当下,既有专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微博,也有只说风花雪月的微博。在您看来,什么类型的微博是中国未来的主流的微博形态?

  于建嵘:每个人关注的内容不一样,无论关注什么,都是社会正常的形态。没有什么“主流”,多元化才是健康的微博形态。

  《中国青年》:作为微博一分子,特别是意见领袖,又该如何有意识地构建成熟、更好的微博文化?

  于建嵘:对文化而言,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多元”,不要有意地去控制、去操纵它。我们要理解,微博存在的最大意义正是它的多元化。多元化所体现出的个体性,是最可贵的。成熟的微博文化,就是维护它的多元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更多关于 微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