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贾永、白瑞雪、孙彦新) 你可见过这样的舞蹈?
以太空为舞台,以地球为背景,来自航天器的照明设备,静静地把光束聚焦两位舞者。
它们漫漫追逐,它们深深凝望,它们渐渐靠近。终于,它们如约牵手。
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随着中国首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一幕曼妙的太空华尔兹开始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演。
全世界都已熟知了这两位中国舞者的名字: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
舞蹈的序曲,是在43个小时前奏响的。
惊天的轰鸣声中,中国第八艘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入太空。创下中国火箭入轨精度最高纪录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把神舟八号完美地送上了通向舞台的第一步台阶。
其实,这对舞伴早已远眺过彼此身影。9月29日,当天宫一号从同一片戈壁滩起飞时,就在距离发射塔架1500米的总装测试厂房里,神舟八号正在进行登台前最后的装扮。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为经济。”
在承担着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这枚我国目前最大的载人航天器还作为小型空间实验室,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绕地球独舞485圈之后,天宫一号降轨进入距地面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它轻盈地转了个身,转向神舟八号即将赶来的那方。
幕布徐徐开启,舞伴准时出场。
此时,它们相距约一万公里。
在这个诞生过牛郎织女太空相会传说的浪漫国度,中国航天人织就了一张由两颗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3艘远望号测量船以及北京飞控中心和西安测控中心组成的陆海天基“三位一体”测控网,导引神舟八号向着天宫一号等候已久的舞台一步步拾级而上。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彻夜不眠。2日23时08分,经过5次变轨,神舟八号到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
这是飞船的第30圈飞行,天宫的541圈飞行。两位舞者绕地球翩翩而舞的轨道,开始渐渐靠近。
随着圣地亚哥测控站发出“转自主控制”的指令,飞船由听从地面控制转入自主控制。领着它前行的,是安装在飞船上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ccd敏感器三种世界领先的交会测量设备。这些设备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
大约一个小时后,它与天宫一号的距离缩短为5公里。
飞控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天宫一号摄像机下传的画面。突然,漆黑的太空中有了一个亮点——它微小得需要细看才能分辨,却独自反耀着太阳的光亮!
参观席上,聂海胜几乎要叫起来了:“那就是神舟八号!”
2005年那个金秋的飞天之旅中,他和同伴费俊龙曾无数次透过神舟六号的旋窗凝视太空。在他的记忆里,星星、月亮从来没有那么亮过。
你在眼前,你在天边。飞控中心的模拟画面里,5公里不过短短几指,而太空中的神舟还要进行近90分钟更加紧张的追逐,才能跨越这仿佛近在咫尺的万水千山。
在与天宫一号一样以每秒钟7800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的同时,飞船在发动机的助推下抬升、平移。
5公里、400米、140米、30米——科学家们为神舟设置了4个停泊点,让它在走近天宫的每一个驿站上停下歇息一阵。
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短暂歇息既有助于轨道调整至理想位置,也是控制上的备份措施。一旦出现问题,飞船可以通过地面控制撤离到上一个停泊点,等待故障处置。这时的神舟,就像一艘耐心等待进港的轮船。
3日1时02分,飞船对接机构缓缓推出,仿佛向着天宫伸出了双臂。这时,在两个飞行器几乎快要成为一条直线的相望之路上,被标志灯映亮的天宫一号如同靶心,第一次出现在神舟八号的摄像视野中心。
20米、10米、5米……亮点越来越清晰,画面中的天宫一号像展翼的大鹏。交会完成,对接开始!
1时28分,神舟八号的对接环触到天宫一号。位于飞船尾部的发动机在对接前最后一次点火,把飞船轻轻推入它的舞伴怀中。
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成功对接。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如果把神舟与天宫的对接机构比作舞者之手,手指相触时,它们的下方是中国苍茫的西北大地;十指相扣时,它们已进入青岛以东的北太平洋上空。
这一握,仅仅用了7分11秒。对接机构的完美工作,让这对舞伴省去了原计划中迟滞与强行校正的时间,一气呵成毫不犹豫地牵手相拥;
这一握,它们从地球的阴影区行至阳照区,以追日的姿态向东、向东;
这一握,它们飞越了近4000公里,对祖国疆域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丈量。
从这一刻起,神舟飞船在天宫的带领下开始12天的双人舞。在结束第二次交会对接后,飞船将按计划返回地球。
茫茫太空,万籁俱寂。但,如果舞者侧耳倾听,它们也许会听到为它们伴舞的音乐——那是中国航天人的掌声与欢呼声,响彻在北京的这个秋夜,响彻在沸腾的航天城。
11年前的今天,载有3名航天员的“联盟号”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拉开了国际空间站长期载人的序幕。
11年后的今天,中国向着建设空间站迈出坚实一步,中国和世界航天员访问中国空间站的那一天已不再遥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