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政府
今年3月,李克强承诺,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国务院当时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要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到目前,国务院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专家认为,这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有可能改变过往改革“政冷经热”的局面,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预计会有较大的推动。
本报记者 李柯夫 长沙报道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公布后,针对其中与行政体制改革相关的内容,多位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针对公报内容,专家认为,行政体制改革是本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亮点之一,也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头戏。
官员应有公共服务精神
“本届三中全会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息,有可能改变过往改革‘政冷经热’的局面,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预计会有比较大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也可能有限推进。”11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资深媒体人邓聿文在受访时说。
全会公报提到要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对此邓聿文表示,服务型政府提出有些年头了,但要真正建成服务型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但强调政府公职人员对待民众要有群众观念,更强调要有现代行政理念。它不要求官员和工作人员有大公无私之精神,而是要求他们在服务民众中有负责的态度,真正以人为本,权力受到监督。而很多国家公职人员亟须弥补和培养的,正是这种公共服务精神。
让邓聿文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公报中明确提出本次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认为,这反映出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一些基层政府没有跟上现代化的脚步,有时手伸得太长,该管的事又没管好。有些官员还在用传统的方式管理社会,与现在网络时代、微博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格格不入。事实上,在整个改革体系中,行政体制改革是先行部分。
把权力下放给市场和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认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应做到既要重“治”,也要重“理”。该放的领域一定要坚决地放,不该放的领域要加强管控。
程恩富说,过去30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已经进行了多轮改革,在行政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仅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行政体制改革涉及的范围不会局限于这一块。就行政改革的内容而言,简化行政审批、合理划分职能、实施机构精简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邓聿文认为,今年以来,国务院已经进行了相关改革,接下来,行政改革的重点落到了地方。地方政府的行政改革,关键也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的起点。改革的思路也是简政放权,但除了把权力下放给下一级政府外,更多是下放给市场和社会,在经济领域更多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在社会领域更好利用社会民众力量。由于地方政府尤其基层政府贴近百姓,贴近民生,因此,地方行政改革的一大原则是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重点,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外,地方行政改革也会更多地强调决策的公开化和透明性。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在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政府“越位”问题的同时,要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在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尤其是事中、事后的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要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