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2014: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改革面临第三次历史大考

交互动画-小明:我要的不多

“我是小明,草根小明一枚”“对于生活,我想对两会说……”

图片故事:油菜花乡长

徐万生没花政府一分钱,如何让偏僻小舟山出了名?

部分地方领导在公车改革后长期使用企业车辆

2014年03月06日00:2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5日新媒体专电 题:公车改革要谨防“阳奉阴违”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公车改革后将负担转嫁给企业;“公车照坐、补贴照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公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呼吁,在推行公车制度改革中,要破解一些地方公车改革“阳奉阴违”的难题。

  政府减负企业增压,公车改革要避免“换个马甲”

  公车浪费,是轮子上的腐败现象。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仅今年1月,全国查处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就有442起。

  “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了解到,公车改革后,一些职能部门或领导以“借用”的名义,长期使用企业的车辆。“挂的是民牌,登记在企业,检查一来就收起来,检查一走就开出来。”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一些企业甚至主动为政府官员购买专车并聘任专职司机。公车虽然入了库,但企业“公车”却在增加——用车的是政府官员,买车养车的是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有的部门在公车改掉后,领导干部为了少花下发的补贴,为自己“创收”,出现“懒政”现象,减少公务出行,甚至让下级单位或企业派车接送。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一些县乡干部,辖区内动辄几百个村子,如果没有公务车可用,就可能不下乡,而是以电话代替,少了与群众的面对面。更有甚者,要求被考察企业派车接送,增加企业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耿学梅认为,车改过程中,要严格监管改革后的反弹与转嫁。

  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尴尬如何了?

  公车改革中,部分地区虽然“砍”了许多公务用车,但采购汽车的数量仍在增加,个别干部甚至拿到相当于工资水平的交通补贴,却公车照坐。

  这首先是源于公车标识太隐蔽:“公车标识”太小,市民都不好找。记者看到,一些城市公车标识贴在公车前挡风玻璃右上侧一角,比交强险标识还小。许多市民质疑,“所谓的公车标识连看都看不到,群众又怎么进行监督?”

  此外,监督手段不透明,有的地方由纪检部门建立分级监管平台,在公职单位内部选拔监管员,安排人员在监控室24小时值班,接受群众举报,定期公布违规使用车辆的公职人员。但部分受访干部和群众认为,公车运行轨迹数据只有市纪委内部人士才可查,透明度不高,还是难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因长期拍照监督公车私用而被公众所熟知的广州市民区伯,近年来曝光了100多辆涉嫌私用的公车。他认为,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最根本的就是要透明,能够接受最广泛的公众监督。“广州等地使用科技‘盯梢’来管‘车轮上的腐败’,并公布数据称有较大幅度的节约。但仅靠主管部门自说自话说服力还不够,数据信息应向公众开放查询,来监督公车私用问题、特权问题。我们要相信群众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说,要想走出这一怪圈,就必须坚定打造“阳光公车”,用监督之力提升改革动力。一方面,现有公车数量、公车经费应该向社会公布,让公众监督公车购置运行费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同时,全面推行公车统一标识,让所有公车亮出身份,有效遏制私用滥用现象。

  公车改革全覆盖,还有多远?

  日前,一名地级市的处级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策执行到我们这一级,恐怕还得一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在中央明确取消一般公务车之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出现下降,但还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区伯说,“公车改革也是‘动了特权的蛋糕’,所以阻力肯定会有的,一些地方会也可能阳奉阴违、虚晃一枪。”

  侯淅珉说,当前公车改革遇到的难题,本质上是政府自身一项改革问题,真正受到影响的主要是领导干部,这是最主要的阻力。此外,司机安置、部门之间及领导之间的差异问题,也是推进改革的难题。

  张育彪建议,应让人大代表和公众提早介入预算编制,对故意拖拉不执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必须予以惩罚,以强力态势在全国迅速推开。(采写记者:徐海波、王圣志、许晓青、叶前、刘美子)

(编辑:SN06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两会排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