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转率背后的担忧:失地农民增加

2014年04月23日11:43  决策网 收藏本文

  “过去我们一直在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但新技术推广仍然比较难,为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点多面广,推广难度大。”刘玉建认为,目前农业已经到了向市场化、现代化变革的关口。要想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告别传统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市场接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规模问题,一定的规模是实行现代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2012年,一场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在界首迅速拉开帷幕。界首市相继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奖补资金使用和评审办法》等6份文件,建立了土地流转的政策体系。其中,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300万元,对设施农业、家庭农场、流转大户、经营主体进行奖补。

  有政府支持,刘大卫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但一开始却遇到不少难题。因为一些农民疑虑重重,不愿意流转土地。

  任何改革转变观念都是首要前提。刘玉建发现,真正决定土地流转与否的都是外出打工的人,但他们对政策并不了解。于是,界首市发出15万封《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一封信》,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和增收致富的典型,让他们消除误解、放心流转。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千家万户,需要一家一户细致做工作,因此,发挥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最关键。为此,界首市出台奖励政策,对土地流转前6名先进乡镇,分别奖励3万至5万元;对前30名先进村,每村奖励1万元。

  “关键看村干部愿不愿意干事。流转是比较麻烦的事,一家一户要协调沟通,外来人不熟悉,纽带就是村干部。”刘玉建说,针对不同情况,界首的基层干部摸索出了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灵活多样的流转模式。这成为驱动界首土地流转快速推进的“加速器”。

  为了使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界首市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设立市、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9个,村居土地流转工作站163个。统一制定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签订和鉴证。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2013年,界首市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立案10件、仲裁10件。

  在市、镇、村强大政策体系的支持下,刘大卫很快流转土地2000亩,注册成立了当地首家家庭农场。他计划用小麦玉米秸秆作饲料发展养殖业、用牲畜粪便作肥料发展种植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来发展现代有机农业。

  “土地流转到我们手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低水平经营,要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效益。”刘大卫告诉《决策》。

  高流转率背后的担忧

  尽管成了土地流转比例安徽“第一市”,但这样的帽子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多少光环,反而是不少的挑战。

  增加农民收入,只是土地流转带来的诸多效益之一。

  “70.3%的流转率是不是适中,究竟一个地区流转率要达到多少?对这个问题我们也正在研究。”界首市市长李磊说。

  外界有人担心,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流转率、追求土地规模,会不会大量增加“失地农民”,会不会给将来埋下隐患。

  李磊认为,流转率是由市情决定的。土地流转在界首比别的地方更迫切,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界首市是安徽人口密度最大的县级市,平原地区适宜规模化经营。且工商业发展较快,就业比较充分,本地务工人员占劳动力20%以上。

  界首人有外出经商的传统,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劳动力比例达40%以上,导致农民惜地心理不重,流转愿望较强。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则为流转提供了基础,界首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6%,超过全省22个百分点。

  在李磊看来,界首农民转移不是土地流转的结果,而是前提条件,他们是看准了机遇、顺势而为。

  在界首市大黄镇,冠林公司流转2000多亩土地发展苗木基地。“我们流转的土地,按每亩550公斤小麦随行就市折算成现金,一年一付。农民一亩地一年就有1000多元租金收入。基地还常年雇佣四五百名农民,月薪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所以周边的农民都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们。”冠林公司负责人肖克路告诉《决策》。

  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并没有成为“失地农民”,收入反而有了较大增加。界首市副市长刘博说,该市50亩以上连片经营大户经常雇佣人员近9000人,日工资30-50元,实现了规模经营有效益、流出土地能增收的双赢目标。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84元,增长14.2%,在阜阳地区处于领先位置。

  增加农民收入,只是土地流转带来的诸多效益之一。“流转土地的大户,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性非常高。大户们就指望提高产量,在付完农民的流转费用后还有利润。”刘博说,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现代农业“工业生产”

  界首市土地流转后的大规模设施农业,亩均投资都在万元以上,2013年总投入多达6.1亿元。巨大的投入让界首的现代农业雏形初现,但高投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附加值高的,投入大、风险也大,一但遇到市场行情变化,可能就要亏本。”人们担忧,随着流转率提高,最担心的是经营风险,会不会危及农业生产的稳定。

  对于那些经营大户来说,土地流转只是刚开始,接下来还要面对更多的困难。比如,融资体系不配套、农业保险不健全,加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市场变化,使得农业的风险越来越向大户集中。

  “不解决大户的后顾之忧,土地流转就可能会出现反复。”刘玉建说。针对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风险大的问题,2013年10月,界首市在安徽率先出台金融方案,通过财政补贴部分保费,提高农业保险金额,开展保单质押,财政给予适当贴息方式,化解规模经营风险。

  界首市将小麦、玉米、大豆的保险金额分别由原来的270元、250元、170元提高到500元、400元和260元。对农户补交的保费、承担的设施农业保险、保证保险的保费,给予50%补贴;对大宗农作物、设施农业保单质押贷款和保证保险贷款,给予50%贴息。把流转土地连片100亩以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都纳入财政贴息范围,为他们提供担保。

  同时,财政按1:1的比例,配套设立农业信贷风险准备基金。界首市还出台《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考核方案》,把对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贷款余额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动态调整对公存款,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县域贷款。

  目前,界首市规模经营主体参加补充保险4.7万亩,财政补贴保费24.2万元,市农商行授信26户750万元,发放保单质押贷款520万元。

  与上一辈相比,刘大卫们的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保险等现代经济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领域,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活力和保障。

  对于土地流转,刘玉建更喜欢用“工业生产”的理念。他认为,农业生产也必须用工业意识来谋划,“土地流转仅仅只是开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此基础上,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和产出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如何投入是问题

  已经有2000亩规模的刘大卫,对于实现他的梦想似乎已经万事俱备。但年轻人特有的冒险精神,让他想再扩大规模。当他把想法向界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建说时,没想到却遭到了反对。

  “不行。你最好先把这2000亩地种好再说。”王建说,对于这样规劝的原因是,去年秋收他突然接到刘大卫电话,收下来的小麦无处晾晒,最后不得不动用“权力”,帮其联系附近工业园区和当地粮站晒场才得以解决,“加上老天爷帮忙没下雨,否则你看他现在还能笑得出来?”

  “规模经营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农业越发展,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刘大卫说,以用电为例,供电部门不愿送电到地头,灌溉只能用柴油发电浇地,这一项成本就增加5倍以上。

  过去多年,政府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欠账过多,大部分的耕地条件较差,而进入土地流转市场的土地多为偏僻地点。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项目等,但受各项目实施政策的限制,短期内难以改变落后状况,与现代设施农业仍有很大差距。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编辑:SN063)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马媒称MH370调查或从头开始
  • 体育亚冠-埃神两球恒大2-1头名出线 贵州0-5
  • 娱乐黄晓明全家福曝光 Baby获未来公婆喜爱
  • 财经港媒称华润宋林请领导吃顿饭花60万元
  • 科技新浪科技特别策划:中国互联网20年
  • 博客从法律角度看内地女童香港便溺案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最牛学霸宿舍:5姐妹考上中科院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