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服务大厅开门“跑项目”开始透明化
张旭东 黄晶晶
连续简政放权后,外界对政府审批和办事流程一直存有疑问:新流程有什么变化?到底会怎么审批?
经过半年多筹备,国家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12月1日试运行。
在位于国家发改委西配楼1层的政务服务大厅,《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一早就陆续有人到此寄送材料、办理事项。
一位项目申请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政务服务大厅试运行之前,他们已经收到发改委寄送的业务办理指南,并做了网上申请、寄送了相关材料。
“跑项目”曾经一度是令企业头疼的事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对跑项目艰辛历程的总结。
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开门运行,对企业项目审批意味着什么呢?
昔日“跑项目”
提起审批话题,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一位央企人士就停不下来了。
央企几乎每个项目都涉及审批,并要与不同的审批部门打交道。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政策变动,以及与相关办事人员更加熟悉,规模大的央企都有相对固定的人员对接相关审批部门。时间一长,有些对接的工作人员就像在部委上班一样,对一些项目所需资料随时有所准备。
有些企业甚至利用部委编制不足等情况,将工作人员借调到部委,熟悉部委的流程和人员。当然,不是所有央企都能有借调的机会,一般借调人员要与业务有关联。
在上述央企人士眼中,在项目审批上,央企并不具有天然的优势。
以往的审批常常存在“灰色地带”。大的央企管理规范,普通员工只能按照流程去送材料、报审批。有些央企,因为审批周期过长,耽搁了海外项目。
一家地方大企业工作人员回忆当初跑能源和交通项目的情况,仿佛说的是昨天的事情。该企业的项目颇得所在省份重视,当地发改委等官员也经常与企业管理者“搭伴”到北京沟通关系。
即便如此,这家民企的能源项目审批也耗时长久,全部手续前后四年才跑下来。
在一个月前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谈到行政审批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到自己听到的“市场声音”:一位粮食流通企业负责人,拿到了营业执照,却还需要办理粮食流通的许可证;一位创业者创办物业公司,很快拿到了营业执照,但许可证却迟迟办不下来,无法经营;还有一家致力于海外投资的企业,在很长时间里每个投资项目都需要政府审核,让企业“竞争还没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李克强总结称,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他听到的最强烈呼声是“进一步消减或取消前置审批”。
13项行政许可首先在大厅办理
据国家发改委介绍,国家发改委13项行政许可、国家能源局6项行政许可事项一次性全部纳入政务服务大厅受理。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曾表示,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的面积和地方政府的政务大厅面积比比较小,但工作内容非常充实。
本报记者进一步查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发现,发改委的行政审批项目有26项,其中行政许可1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13项。
“开办大厅以后,一个特别明显的改进就是,申请人可以随时了解办理进度了。”政务大厅一名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称,以前很多人反映,项目审批到什么程度了都不太清楚。“我这个项目交给你们一个多月、两个多月,没有反馈。”
该工作人员称,可能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与相关部门,包括一些专家沟通,但进度不会及时通知到申请人。“大厅开始以后,进度就可以查询了。”
企业的担心与期待
一名地方能源官员对本报记者说,现在程序还是非常阳光透明的,可以避免以往的黑箱操作。
但他也称,审批的关键在于批什么、不批什么,有些项目介于可批可不批、可以此时批也可以以后批的模糊地带。阳光化可以健全流程,但难以杜绝黑箱操作,对审批握有决定权的人士不在流程中,可能企业还得“公关”。
这一点在地方项目审批中更为明显,一家小型能源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解释说,大的叫企业,小的算根葱。地方的很多项目需要政府审批,但对外的是职能部门,决定的是分管省领导。
项目要获批,实际需要大领导签字。但如果职能部门不给递送上去,后续都没戏。递送上去的审批材料,也得通过其他渠道做领导工作,不然也会石沉大海。
“等个领导签字等几个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名能源企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去年至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已经有多名官员疑涉及审批落马。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徐进辉局长介绍,截至10月31日,共立案查办11案11人,其中,发改委国家能源局5人,发改委价格司5人、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1人,分别为: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新能源司司长、核电司司长、电力司副司长、煤炭司副司长、价格司原司长、现任司长、副司长、副巡视员,价格司原领导班子多数涉嫌职务犯罪。
改革审批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李朴民此前介绍,推行政务服务大厅,旨在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增强审批事项和发展改革工作透明度。
上述能源企业人士称,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简政放权,政务服务大厅试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