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6日16:0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第579期 瞭望东方周刊第579期

  警惕气候变化议题成为新帝国主义

  中国不应该默许把自己作为世界减排的主要障碍,也不应该被视作碳排放大国而屡受指责,

  被要求履行过多的义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颖/北京报道

  按照惯例,新年伊始美国总统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明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奥巴马任内的第六份国情咨文用大篇幅阐述全球变暖的后果,并在其中提及美中减排协议。

  “我们在北京作出了一项历史性声明——美国将减排幅度加倍,中国也第一次承诺减排。正因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合作,其他国家也正在加快步伐,为全球今年最终就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达成协议提供了希望。”奥巴马如是说。

  这份“历史性”声明是指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根据声明,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至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达到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还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执行主任、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顾问盖尔拉·拉夫特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用大笔墨来谈及气候变暖和中国的情况,需要被注意。

  “奥巴马在减少碳排放量上长期对中国施压是错误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源主要还要依靠煤炭。如果签署更多的减少碳排放量协定或承诺,会让中国进退两难。”盖尔拉·拉夫特告诉本刊记者,“奥巴马的减排政策十分错误。”

  气候变化议题是新帝国主义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样看待《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盖尔拉·拉夫特:这项协定成为APEC峰会上的焦点之一。关于这些协定的具体操作问题,目前尚不明朗,将留到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进行讨论。接下来数月,国际社会将施压要求中国尽快拿出二氧化碳减排计划的具体措施,这将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国不应该接受这项计划。

  中国没有理由不当机立断尽快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在大城市,雾霾危害与日俱增,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疾病威胁也愈发严重。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工业排放气体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例如硫、氮氧化物、汞、颗粒物质。但是二氧化碳并不在其列。

  与西方所宣称的恰恰相反,二氧化碳并非西方社会所称的“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人类健康没有直接影响,其“与气候变暖对人类所造成负面影响”也并非一个清晰明确的命题。

  自1950年以来,虽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2%,全球人均GDP增长了400%,而全球野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也增加了,为更多的人与动物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中国,使用化石燃料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近20年。这些事实都与“气候变化将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的论断背道而驰,但它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奥巴马政府反复倡导一个理念,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有利”,这一理论同样值得推敲。或许有人会说——正如美国政府所宣称的,全球的气温变化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并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减缓乃至停滞。

  但是,举全国之力将廉价的化石能源替换为昂贵的低碳能源,更可能影响经济发展。任何限制使用廉价能源的政策都可能使得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约36亿人面临能源短缺。

  减少碳排放的承诺会把中国推到“一个非常困难的地步”。中美经济状况有很大不同,中国仍有一大部分人生存非常困难,在减少碳排放上作出的贡献比美国多。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阻碍,这是新帝国主义。

  十几年前我来中国,看到路上的自行车像河流一样,人们穿得很差。现在每次我来到中国都会看到中国人穿得更好、生活质量变得更高,这也是煤炭带给中国的。

  中国还有很多地区处于能源十分匮乏的阶段,为了减少碳排放量而不让其使用煤炭是不可思议的。首先要满足能源需要,比如印度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无电可用,在这个情况下要他们承诺使用更清洁能源是错误的。

  计划生育是真正的减排政策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签订减排协议后,中国可以选择的具体举措是什么?对中国将减排承诺转换成具体计划,你有哪些建议?

  盖尔拉·拉夫特:如今,既然中国已就排放上限作出承诺,就应该谨慎执行,并且密切关注美方的完成情况,以此作为博弈谈判的筹码。中国理应采取这做法,尤其是考虑到奥巴马一直以来言过其实的作风。

  美国政府许下的承诺中包括一条:将于2025年前将新车的燃料经济性提高至每加仑54.5英里。这也意味着要在短短十年内,将能源的使用效率整整提高一倍。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

  奥巴马所承诺的美国大幅削减排放量一说根本不足为信,特别是在参议院已经被共和党接手的大背景之下。碳排放大州肯塔基州出身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与新任参议院环境委员会主席詹姆斯·英霍夫甚至公开声称,中美两国所达成的协议是一个“不具任何约束力的把戏”。从美国方面来说,完成承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中国不应该默许把自己作为世界减排的主要障碍,也不应该被视作碳排放大国而屡受指责,被要求履行过多的义务。近期《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调查报告恰恰印证了这点。

  《经济学人》根据世界碳排放政策的实施情况对世界20项政策排名。实施情况的考量兼顾国内外,主要依据是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果。在全球每年143亿吨二氧化碳的减排中,只有4项政策减少碳排放量超过10亿吨。

  其中,蒙特利尔协定书削减了导致臭氧衰竭的化学品使用,减少了56亿吨的碳排放;使用水力发电,减少了28亿吨的碳排放;核能的使用减少了22亿吨的碳排放;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每年减少了13亿吨的碳排放。

  这并不是一个气候政策,也不能指望他国效仿,但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是一项功绩,那么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贡献不容忽视。

  有趣的是,在《经济学人》调查的剩余部分,许多受到媒体大量关注的政策措施,包括更多使用太阳能和风能、采用建筑标准、森林保护项目等举措,合计只贡献了17%的减排。

  因此,在实际评估对碳排放的贡献时,中国的贡献远远超出公众认知。作为世界五分之一水电能源的来源国,中国可以自信,每年贡献了7亿吨的减排量。这一数字要比引人注目的欧盟可再生能源项目带来的减排量、加上美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带来的减排量的总和还多得多。

  在核电领域,中国所作出的承诺可谓首屈一指。

  综上所述,中国不应该为自身对全球减排工作贡献不足而自惭形秽。相反,考虑到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国家能源规模,它已经完成了自己应完成的份额。可以肯定,它比其他许多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完成得更多。单单是中国国有企业所完成的效能指标,就已经是整个欧盟能效项目成果的两倍之多。

  《瞭望东方周刊》: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在即,你有哪些建议?

  盖尔拉·拉夫特:中国如今应该拒绝接受西方鼓吹的所谓“气候问题祸根论”。它应该强调自身对于世界减排所作出的贡献,并且督促西方根据它们的发展程度作出相同程度的减排,而不是在减排问题上过分保守,听任西方驱使。

  那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指责中国的人应该意识到,环境改善取决于到底减少了多少排放,而不是用什么方式来减排;真正促使环境发生改变的政策,恰恰不是成天在新闻中作为头条出现的那些。

  一个例子是,刚刚结束的第45届达沃斯论坛,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责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1700架私人飞机去参加会议、讨论气候变化,这显然是很讽刺的。

 

相关阅读

北大易帅:史上少见

林建华面前,同样是一条类似的道路。行政上的事务一流、科研上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期许,高校“去行政化”的标杆样本、以及北大作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路标,每一个,都没有留给他太多休养生息的时间。

权贵与民粹合流是改革敌人

将“民意的道德优势”和“权力的决断优势”结合起来,一方面似乎有着“民意支持”的道义正当性,有部分民意的支持,有专家的论证,占领着道德高地,一方面突破正当程序和制度规范,绕过舆论和制度的监督,绕过法律,冠冕堂皇地作恶,理直气壮地拍板。

双酚A的历史命运

既然婴儿奶瓶和奶粉包装材料都已经不再是问题,打印小票上的双酚A也就更加不大可能成为问题。所谓“打印小票致癌”,也就更加不靠谱了。

安倍推助日本修宪谋求新路径

安倍晋三突然降低修宪的调门,并不是要改变初衷。他是通过调整修宪的形式,让政坛的各个政党协调接受,让民间的百姓草根愿意接受,让军事盟友美国“大哥”欣然接受。这种修宪的核心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要让日本成为一个“可以参加战争的国家,那就是要突破日本宪法的核心!

  • 不穿正装的诗人不是好物理学家
  • 农民工徒步回家是道啥样风景
  • 奇怪而又温馨的春节敬酒古风
  • 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
  • 春节档6部院线大电影终极评测
  • 木子美:你能吸引什么样的男人
  • 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的七彩土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