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张文,总后勤部原管理局顾问(副军职),1919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3年2月参加红军,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为我们伟大的党点赞!老战友向守志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红军老战士的共同心声。”走进北京海淀区一个幽静的小院,记者心怀崇敬拜访了96岁的女红军张文。老人简短的开场白,饱含深情。
客厅书桌上,整齐摆放着一叠《解放军报》。前不久,军报开辟“向习主席报告·老红军老八路的心里话”专栏,看到首篇专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的文章后,张文特意给这位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打去电话,说他的心里话也是她想说的。那一天,已是耄耋之年的两位老人,聊了很多、很久……
客厅墙壁上,悬挂着习主席和张文老人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大会上拍摄的。”老人向记者介绍,“习主席非常关心我们老红军,常常送来问候……”
“女中豪杰,戎马一生。”这是对老人革命生涯的高度概括。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与老人相濡以沫70个春秋的爱人——我军后勤工作奠基人和开拓者,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两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的洪学智。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张文坐在简朴的棉布沙发上,虽历经沧桑,却满面慈祥。虽然已近百岁,但老人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讲述厚重的人生经历,一个个珍藏在脑海中的细节扑面而来——
“雪山又高又冷,草地一望无边。我们呢,能吃的都在肚子里,能穿的都在身上,无医无药,天天都有战友牺牲……”作为红军女战士,张文在长征路上尝尽了艰辛。
“我所在的红四方面军被服厂共有6个班、100多名女战士,长征走到八里铺时,只剩下两个班。”拿出一张斑驳的老照片,老人深情地说,“比起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我们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能看到社会不断在发展,是多么幸运和幸福……”
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沧海桑田,跨过战争与和平的岁月更迭,张文始终保持着红军本色:生活俭朴,粗茶淡饭,即使年纪大了,仍亲手缝补旧衣服。三女儿洪炜告诉记者,母亲常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绝不能伸手向国家要这要那……
说者平静,闻者动容。采访中听到的两个小故事,令记者感慨万千——
2006年洪学智将军逝世,留下644件遗物,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有31件。张文把这些“无价之宝”,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安徽金寨革命博物馆。
从参加红军起,张文就酷爱唱歌。前些年,儿女们准备为她花钱到录音棚制作一盘DVD。张文觉得花钱太多了,没有答应。然而,她却用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慷慨资助一所小学12万元。
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用。这样的家风、家规,早已融入儿女们的血脉。洪炜说:“勤俭持家,日子虽然平淡,但感觉幸福。这是父母带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耳不聋,眼不花,张文依旧每天坚持练习钢笔字,并且非常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发展,特别是军队后勤领域的变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战争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说到这里,老人话锋一转:“随着国家的富强和军队的发展,‘红米饭、南瓜汤’‘小米加步枪’‘双脚赛过敌人汽车轮子’的后勤保障已一去不复返,但任何时候,勤俭建军的好传统都不能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则新闻,令张文印象深刻——2015年中央财政国防预算支出8800多亿元,军费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要把‘好日子’当成‘紧日子’过,把部队建设的钱用在刀刃上!”张文说,现在军费不断增加,但不能大手大脚造成浪费。要按照习主席要求的那样,花钱有个章法,哪些钱能花,哪些钱不能花,都必须按章法办。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说起弘扬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张文语调铿锵——
“如果花钱大手大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浪费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如果大家花钱办事都能紧一紧,节省的财力、物力,就能办成不少大事。”
“腐败不除,未战先败。徐才厚、谷俊山等人疯狂敛财的罪行,给人民军队抹了黑,令人痛心!”
“要确保花过的每笔钱,都不负党和人民的信赖,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题图为张文近影。
本报记者 张晓祺摄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