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高校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主体、重要力量。”5月12日、13日下午,市委书记韩正用两个半天时间,先后前往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听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对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建议。
韩正说,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不仅需要理性深入的思考,更需要一整套具有强大行动力的实施方案,这套方案要吸纳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解决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体制机制瓶颈、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让更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和产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真正使创新成为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主动力。
12日下午在复旦大学,韩正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一行,察看了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电子工艺实验室,了解高分子材料在基础应用、生物医用和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被誉为“晶体管中的混合动力赛车”的半浮栅晶体管项目成果。“我们不缺学术界认可的论文,也不缺创新技术,但是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总是差了一口气。”韩正说,体制机制、利益分配、中介服务、金融配套、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不完善,特别是政府干预过多,阻碍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传导机制,产生了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形成合力突破。
13日下午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韩正察看了地震工程馆多功能振动台试验室和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这些平台可为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汽车和轨道交通研发提供世界领先的模拟试验。
调研期间,韩正分别与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倾听大家的建议,并分别听取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和校长许宁生、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关于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和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工作设想。
韩正说,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上海既有明显的优势,也有明显的短处。比如,创新成果不少,但是产业化不够;推动重大项目的成果显著,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足。
韩正说,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产生、高效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关键靠人。我们既需要高端领军人才、也需要大量草根创新人才,更需要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必须做好人才这篇大文章,打破现有条条框框,建立起更有活力、更能激励的机制,让人才、特别是科研创新人才真正“名利双收”。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在国家高等教育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希望大家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韩正调研复旦同济 探讨建设科创中心)
编辑:SN064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