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03月30日10:15 南方都市报

分享

  “去香港生孩子,说实话我现在很后悔。”再过一年多,深圳人曾娜(化名)在香港生下的女儿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当下面临的尴尬是:跨境,孩子从六七岁起就得每天五小时耗在路上;不跨境,私立学校的学费承受不起,而且离家近的私立学校已经明确不收“双非”儿童,“今年过完年一家人都在愁这个事”。

  曾娜的烦恼不是个案。2001年,庄丰源案在香港终审判决,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自此十年间超过20万“双非”婴儿在港出生;直到2012年4月和2013年1月,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和所有私立医院分别无限期停止接收非香港本地孕妇预约分娩,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才被完全禁止。如今,即使是2012年最后一批出生的“双非”宝宝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当初,父母为他们想尽办法获得的香港身份,让他们最先感受到的却是上学的艰辛与尴尬。

  关口:浩浩荡荡的喂饭大军

  虽然是上幼儿园下午班,但家住布吉的刘女士却每天9点就要开始准备女儿的上学事宜。经过多次“实验”计算,她总结了一条最优路径:10点从小区出发,换乘两次地铁耗时1.5个小时到达福田口岸,半小时等跨境保姆车、过关,再坐车半小时到达元朗幼儿园,刚好赶上一点钟第一堂课;全程来回五个小时,但好处是不会塞车、不会迟到。而自从3岁的女儿开始跨境念幼儿园后,刘女士便辞去了工作,“中午12点才能空下来,下午3点又要出发来关口接,没有公司会让你只工作三个小时。”

  日前,南都记者随刘女士体验了一回跨境上学路。上午11点左右的地铁龙华线依然非常拥挤,快到福田口岸的那几站陆续上来很多跨境学童,车厢充斥着三四岁小童的吵闹声;而此时的福田口岸跨境学童等候区,场面则更为壮观:几百平米的大厅全是穿着各色幼儿园校服的孩子,大部分年龄小到连话都还说不连贯;因为下午班幼儿园不提供午饭,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的中午饭带到关口来喂,有的就草草给孩子吃几块面包饼干了事。“我一般让孩子早上在家多吃点,书包里装点零食,晚上6点到家再吃。其实很担心她会发育不良。”保姆车马上到,刘女士忙着给女儿嘴里塞饼干。

  即便时间掐得刚刚好,有时也有意外会发生。“上个星期我女儿学校的校车在路上跟人撞了,老师打电话来差点没把我吓死。之前也有朋友家的小孩书包里被人塞东西,被水客利用。”正是有安全上的担心,家住西丽的肖妈妈就坚持了三年亲自跨境接送儿子到学校。因为上上午班,母子俩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转两趟公交到关口,9点前必须赶到学校;碰上内地节假日但香港却不放假的日子,“排队过关一度崩溃到想哭。夏天在关口等公交车被暴晒,好几次孩子也受不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

  学习:两地大不同久久难融入

  考虑到孩子跨境上学太辛苦,去年儿子上小一时,肖女士一家也讨论过让孩子回来上学的问题,“但我们住的附近没有私立学校,南山的学校学费又太贵”。加上幼儿园三年都坚持了下来,肖女士最后狠狠心,让孩子继续留在香港念小学。不到7岁的儿子已习惯天天5点多起床,赶到学校上8点的早课。

  2009年内地二胎尚未全面放开,突然怀孕的肖女士跟家人商量后,最后花费4万多港元到香港生下小儿子。因为要照顾孩子,她辞掉工作,一家四口的全部经济负担都落到了工薪阶层的丈夫身上。这几年因为要跨境送儿子上学,在深圳公立小学念书的姐姐也常常抱怨妈妈偏心,“大的到了叛逆期,我也不能不管。”

  因为两个孩子在深港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内学习,功课上怎么帮孩子一直也困扰着肖女士。别的家庭一般大的可以辅导小的做功课,但弟弟因为是用繁体中文和英文,姐姐完全帮不上手;加上家里又不说粤语,儿子学校的老师多次提醒肖女士,孩子在沟通能力上与香港本地生相比还是有差距;香港小学阶段一般下午4点放学后都会有各种兴趣班,但儿子因为要赶跨境校车回深便参加不了,久而久之在香港也难以融入。

  未来:小学上完了,初中去哪上?

  与肖女士的选择不同,因为时间和工作上的考虑,家住宝安松岗的黄先生没有让自己的两个双非女儿去香港跨境上学。目前,黄先生的两个女儿都在宝安一所私立学校就读,其女儿们所在的班级共30人,当中有近一半都是双非。即使在深圳,黄先生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也要耗费近四个小时,还得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

  提及私立学校的花费,黄先生坦言确实比公立学校高,却也还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比起钱,黄先生显然更关注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由于其目前所居住的地区并非深圳的核心区域,黄先生直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我们这里相对比较不发达,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还是会放在发达的城区。”

  除了教育质量,更大的烦恼即将接踵而至。两个女儿下半年分别就读四年级和五年级,再过一两年就都面临小升初的问题,但麻烦的是目前女儿就读的学校只有小学。当下,黄先生已经开始盘算,“我家住的离东莞近,我打算到时候把女儿送到东莞一所口碑不错的私立学校入读。现在学校里与我想法一致的双非家长不在少数”。但是由于教学质量较高,要想入读这所学校也并非易事。据其透露,该学校要求学生和家长分别同时通过入学考试、才有获得入读的可能。

  虽然女儿上学也算一波三折,但黄先生还是比一些想在深圳就读的双非家庭幸运。今年3月份招生政策出来后,曾娜所在龙岗区的一些私立学校已经开始明确拒收双非学童,有的虽然允许就读,却没有学籍。同时据不少双非家长反映,目前深圳一些教学质量较差的私立学校,高年级因为人数越来越少被取消,孩子念着念着就没书读了;而一些教学口碑相对较好的私立和国际学校,收费又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

  家长心声

  想放弃香港身份却没有返回机制

  2012年,伴随着香港“零双非”政策的实行,深圳市公立学校原则上也开始拒收港澳籍外籍学生,目前深圳市为港籍学童提供港式课程的民办学校虽说有11所,但一是学位有限,二是收费昂贵。

  一开始政策出来时,刘女士还觉得有回旋的余地,并不十分担心;但到女儿上幼儿园之后,孩子教育的问题成了困扰整个家庭最大的困难,“早知道这样,我说什么都不会去香港生的”。与刘女士的后悔一样,在连日的采访中,甚至有不少家长私下向南都记者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建立返回机制,如果孩子能回深圳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放弃香港身份也是愿意的。

  委员关注

  政协委员提交议案深教育局称正研究

  今年深圳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陈昳茹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的议案。在议案中陈昳茹提到,官方数据显示多年来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已有20多万;而从最近深圳市外事(港澳)办公室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课题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深圳跨境学童2015年已达3万人,总量高峰值将于2016年至2018年升至6.5万-8.5万人之间。

  目前,双非单非儿童上学、入学可选择的途径非常狭小。这些学童或者选择长途跋涉舟车劳顿跨境上学、成为跨境学童,或者只能选择在深圳读民办学校或支付昂贵的学费读国际学校。陈昳茹认为,上学、入学难问题已是双非单非儿童家庭的最大难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活在深圳的香港、澳门籍儿童,可以推测他们成年后大部分应该还是工作生活于这三地。”陈昳茹向南都表示,作为将来深港澳三地交流的使者,现在尤其是双非儿童一方面不能融于香港、澳门,又难恢复内地身份,得不到三地社会的身份认同,如果长此以往不引起重视,恐将带来更多社会问题。

  陈昳茹告诉南都记者,在上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已经就其提案建议予以回复称,目前市教育局正在就双非儿童入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讨论。

责任编辑:于越杨 SN185

相关阅读

时刻准备着,迎房产泡沫破裂

最理想的状态是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回升,逐渐将现有泡沫消化掉。但市场经常不遂人愿,并且在我看来,现在已经为时过晚,房地产泡沫有序缓慢挤压的窗口正在关闭,破裂的可能性近在眼前。

中国为何很少学生愿选择职校

15岁初中毕业之后,87%的中国学生选择了普通高中。这是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两会期间透露的数据。但在瑞士,75%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是职业中学。

蔺主任是个好妈妈

人红是非多。蔺主任最近也陷入是非之中,据说删掉了自己微博中关于自己孩子的内容。那些内容,大致透露了自己的孩子曾经在国内上每年学费8万元的国际学校,以及,后来孩子远赴加拿大求学。此外,大家翻阅她的微博,还发现,她的侄子,侄女,也在加拿大求学。

官场中人别教人“当奴才”!

你把聪明才智都用尽了,给领导的面子也留足了,领导还是不听你的谏言,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 性学专家:中国男人“性障碍”有多少
  • 劝退带手机学生上的是一堂特权课
  • 东西方选举出的两大顶级美女(组图)
  • 诺奖得主帕慕克脑袋里有啥怪东西
  • 毒舌:比《太后》更让人惊喜的韩剧
  • 十二星座男舍弃不掉前女友的原因
  • 以色列:一个对同性恋包容的宗教圣地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