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陈达院士逝世
????中青在线讯(王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润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驻疆某基地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2日8时09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陈达院士1937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7年至1963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63年9月到研究所工作,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驻疆某基地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等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文职特级。2001年3月退休。2001年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响应号召再次入伍,担任研究所研究员。
????陈达院士是中共十七大代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在苏院士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江苏省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达院士长期从事放化诊断、放射性测试分析、放射性计量学和射线谱学等核技术应用研究工作,解决了裂变燃耗测试的技术难题。研究核材料燃耗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快速放化分离技术,创建了“增长法”诊断技术和中子剂量的放化诊断方法;研究解决了本底干扰严重、反应体系复杂的放射化学诊断学的取样系数难题;领导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为我国放化诊断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37年,正值中华民族陷入深深灾难的年代,陈达出生在江苏南通县东社镇一个贫困的家庭。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让这个本来就穷困不堪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在老师、组织的帮助下,陈达才得以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习,1957年脱颖而出考取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3年如期完成大学学业。为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陈达同志毅然放弃留校工作机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地处戈壁荒漠的中国核试验基地一员,决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生他养他的祖国,也从此开启了投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漫漫人生征途。
????大学毕业翌年,恰逢我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就在核试验烟云还在翻腾之际,在放化研究室工作的陈达和他的战友们便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登上卡车,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奋不顾身冲向爆心取样。为了攻克燃耗测试技术,陈达同志接受了上级交给的这个曾有两个单位试图攻关均告失败的艰难任务,连续半年夜以继日地研究实验,提出一套主方案和四个旁证方案,并经过一轮试验实践检验后,最终成功创建“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为我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改进用放射化学测定核爆威力的精度,1976年陈达和同事们提出了一种校正分凝影响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被成功应用于多次地下核爆威力测量,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并经过多次试验检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分凝研究成果。后来,陈达和同事们又攻克了中子剂量测试威力的难题,创立了中子剂量放化测试方法,为我国相关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93年开始,陈达同志负责起我国第一座军用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设计建设,提出军用堆模拟设备规模和设计规格书,确定物理方案,组织各项技术审定及评审,并完成全部带核调试任务,直到1999年10月反应堆投入运行。2004年自脉冲堆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担任委员会委员,在脉冲堆实验系统技术改造、反应堆安全评审、反应堆应用等方面给予指导。
????2001年3月,陈达同志从研究所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应邀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他将核科学与材料学、医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发展方向,创建了“核科学与技术”新学科。经过不断拓展,由陈达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南航核科学与工程系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十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人才。2013年9月,由陈达院士领衔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顺利获批,该项目的立项对南航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2010年1月,陈达院士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号召,以为国防事业献终生的豪情再披戎装,投入到他为之钟情的国防科技事业。他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核科学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在研究所承担的国防预研、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中担任技术顾问,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攻克等方面积极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与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