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民村在脱贫攻坚中,注重产业、技术扶贫——脱贫户当上“土专家”
跟着第一书记访农家
□本报记者 游飞
10月5日一大早,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第一书记肖国伟和其他村干部在村里开始走访。今年底全村要实现退出贫困村目标,不能有丝毫懈怠。刘仁友家的农家乐这几天生意好不好?曾小林的“土专家”技术推广如何?谢伍加家里的玉米收完没有……尽管是假日,但他们仍在摸底脱贫成效。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低产低效枇杷核桃园提质增效”项目已初见成效,乡村旅游业开始起步,今年底有底气退出贫困村。
村民吃上乡村旅游饭
曲径通幽的山间步游道平坦整洁,满山的枇杷树已长出大团大团的花骨朵。步游道尽头,就是刘仁友家的鱼塘和农家乐。
刘仁友家以前是村里75户贫困户之一。肖国伟和村委会班子调研后,为他家制定了利用其鱼塘,发展农家垂钓和餐饮的精准扶贫对策。雅安市公安局、石棉县委宣传部等帮扶单位出劳出力,为刘仁友家的5亩多鱼塘建起木质护栏,将其鱼塘周边纳入乡村步道游的规划范围。刘仁友凑了3万多元,建起垂钓平台和接待大棚,还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厨师培训班,今年初,他的泉水鱼庄农家乐开张。
5日,刚到刘仁友家的泉水鱼庄门口,就见两拨游客下车。肖国伟立刻当起义务服务员兼解说员,“石磨豆花和现烤鱼,都是老刘家的特色菜。”“我们不能光靠在党委政府的大树下遮阴,自己也要努力发展。”刘仁友一边拿鱼竿、搬凳子,一边给记者算账,“以前,鱼塘的鱼拉出去,10元一公斤都不好卖,现在许多客人主动上门来钓,可卖到26元一公斤。今年仅鱼塘和农家乐收入已超1万元,年底脱贫没问题。”“发展乡村旅游,是新民村脱贫的重点项目。”肖国伟介绍,全村已建成法制感恩文化墙、6公里观光堰渠、两条长2公里宽2米的步游道、一条长3公里宽3米的旅游汽车道等。“发展旅游业,需有连接县城和高速公路出口的快捷通道,向新公路是距县城最短的公路,比现有公路缩短15公里。路通后,新民村旅游将迎来更好的发展”。为修通这条脱贫路致富路,肖国伟联系到500万元的社会帮扶资金。如今,宽6米的向新公路路基已铺完,年底有望通车。
扶贫更要扶产业扶技术
离开刘仁友家,肖国伟一行径直往新民村一组走。路过彝族贫困户谢伍加家时,谢伍加的家人正在院坝剥玉米,一栋灰底白墙青瓦的新房格外引人注目。“全靠党委政府帮我们修建新房,我们住得很舒服。”说起上个月刚搬进的新房,谢伍加76岁的母亲沈伍子非常高兴。谢伍加以前住土坯房,今年在帮扶单位的资助下,一家人搬进新房。“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会尽量帮忙解决。”大家反复叮嘱沈伍子大妈。
扶贫更要扶产业、扶技术。下一户走访的曾小林以前是贫困户,脱贫后,发展成村里经果林养护服务队的技术骨干,种枇杷核桃、养蜂什么都干。
一年前,刚到村里后,肖国伟发现新民村的枇杷、核桃产业逐渐成型,但因村民不重视、缺少劳动力、田管技术掌握不到位等原因,效益上不去,亩产效益约6000元,还不到其他优质枇杷园效益的一半。肖国伟与村两委决定,把管护好、发展好经果产业作为惠及家家户户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力争经过1年的努力,使枇杷核桃园亩产效益达到1万元。针对群众不熟悉管理技术、缺少劳动力的实际,新民村在村民中选拔培训“土专家”,邀请科技特派员和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培训修剪、嫁接等管理技术,之后一个“土专家”带5户农户,技术员到田间指导、传授技术,逐步把贫困户都培养成技术员。
曾小林是这样的“土专家”代表,他不但把自家田地里的枇杷、核桃树管理得很好,还成为村里的技术员,加入专业技术服务队,成了村民们眼中的能人。
经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效果明显,肖国伟如数家珍,“今年新民村‘低产低效枇杷核桃园提质增效’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结束,完成了全村修剪枇杷5万余株,核桃提纯嫁接1万余株,全村核桃穗条销售收入28万余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