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7月06日17:09 东莞时间网

分享

今年“七一”香港回归20年,庆祝活动隆重热烈。影坛动静相对平淡,只有一部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算得上应景之作。

喜欢许鞍华,又是东江纵队题材,取景曾找过我联络东莞大岭山东纵纪念馆,自然要关注。

香港导演对内地红色题材的挖掘与创新可圈可点。前有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颠覆主旋律作品缩手缩脚生硬刻板形象,拍得气质生猛,娱乐十足。

《明月几时有》则在英雄平民化的探索中凸显其价值。乍一看片名似爱情剧,谁曾想竟然讲香港早期地下共产党英勇抗日的故事。影片的落脚点非枪林弹雨,险象环生的动作场面,亦非完整还原营救国宝级文化名人的全过程,英雄的成长环境与土壤、从平民到英雄的合情合理的发展过程,乃许鞍华关注的焦点。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英雄并非与生俱来,谁能一开始就信仰忠贞,舍生取义,誓死如归,义无反顾?英雄来自平民,总有一个从温顺的良民到反抗统治者的革命党的发展历程。我相信早期的共产党员都有一个从平凡到不平凡,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轨迹。尤其处于重商轻政文化的粤方言区,敢于从事随时掉脑袋工作的人殊为不易。

以往影视作品中的共产党的英雄,似乎从天而降,不食人间烟火。其政治觉悟高,斗争意识强,料事如神,智勇双全,浑身是胆,所向披靡。《明月几时有》刻意将英雄还原为普通的人。

女主角方兰从一个小学教师成为一个抗日英雄有些阴差阳错。她因为喜欢左翼作家茅盾先生的文章,崇拜大文豪,误打误撞帮了地下游击队的忙,送偶像到了指定地点。接着,英俊帅气的刘黑仔趁势而为发展她加盟自己的组织,很难说到底是对人的好感还是对党的忠诚而“入伙”,或许前者更重要。当然,根植于骨子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肯定是方姑从事抗日活动的基础。

 《明月几时有》有意识强化日本人给港岛市民生活带来的阴影,如方母晩上吃饭听到日本人的声音就熄灯,参加亲戚的婚礼突遇飞机轰炸,街头行走小心谨慎随时被日本兵盘查,日据时代生活拮拘与艰辛,等等。压抑的土壤自然埋下仇恨的种子,也为仁人志士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空间。

方母从一个有点自私自利的小市民,一开始还阻止女儿为党工作,女儿一句:大家都像你一样想就没人去做了。母亲认清了女儿的坚定信念后,出于母爱,还主动帮她送情报,被捕后拒不交待并掩护同志脱险,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身手敏捷,以一当十的抗日英雄刘黑仔,面对全幅武装重兵把守的宪兵队,营救方母的行动没有底,只有做出牺牲的准备。

方老师的初恋情人李锦荣,打入特高科高层,与爱好中国诗词的日本队长混得烂熟,面对情人母亲被捕,亦无能为力,甚至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梁家辉饰演的送情报的“红小鬼”,东江纵队唯一剩下的老战士,人到老年,仍抓的士为生,令人感慨。

英雄不是神。他们就像天上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英雄也有自己的无奈与悲伤。

英雄平民化的塑造,使人物更贴地气,更有人味,更为生动。

许导采取片断化的表现形式而非线性叙事手法,一幕幕呈现平民英雄的华彩乐章。类似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与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片段式的结构讲究演技与设计,但会让观众感觉碎片化而不适。

当然,作为影评人我很喜欢《明月几时有》,我认为许鞍华运用得已比较纯熟,观影过程并未因节奏问题开小差。我相信幽默元素的融入也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形式的小众化,与明星出演的高成本,以致投资者失收,前有《黄金时代》,今有《明月几时有》。这倒是许鞍华导演应该考量的。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泰国学校"虐新生"活动为啥这么残暴
  • 看不懂!足协的罚单简直是一门“艺术”
  • 大清首个辛者库出身获封妃位的妃子
  • 李娟:我那害怕洗澡的白狗赛虎
  •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现代人奇幻冒险
  • 伴侣不回家,但每月给你11万
  • 离湖北这么近的地方,竟有1个避暑圣地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