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600年昆曲韶华再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6:59 新民周刊

  600年昆曲韶华再现

  咿咿呀呀的丝竹声中,三个青春靓丽的孩子盈盈然走来。他们是300岁《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侯方域,现实中从戏校毕业才一年的小演员。以前他们就像在黑屋子里,不断拿东西,穿衣服,吸着氧气。现在有人把窗户打开,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穿的、手里拿的都是宝贝,连呼吸的空气都是宝贵的。

  撰稿/陈 冰(记者)

  南京市朝天宫4号,是明太祖朱元璋命令臣下练习朝贺天子礼节的场所。清同治年间改建为江南府学和文庙。几百年后,这里成为江苏省昆剧院栖身之所。白墙黑瓦,古风清雅。

  咿咿呀呀的丝竹声中,三个青春靓丽的孩子盈盈然从中走来。他们是300岁《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侯方域,现实中的单雯、罗晨雪、施夏明。他们分别只有16、18、20岁,刚刚从江苏省戏校毕业一年。

  在这里,他们挑起了《1699·桃花扇》主演的重担;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如何礼遇自己的老师。

  《1699·桃花扇》:年轻人的窗

  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省演艺集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宣告延续了几十年计划体制下文艺团体事业单位的结束。2005年1月1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暨下属的11个院团一次性整体改制转企,隶属其中的江苏省昆剧院也由此成为中国六大昆剧团中唯一一家转制为企业的院团。

  江苏省演艺集团转制后的第一个大手笔就是上马600万投资的昆曲大戏《1699·桃花扇》。作为演艺集团力图推广的品牌项目,江苏省昆剧院承担了这条产业链上的第一个环节——生产。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大手笔投资的《1699·桃花扇》并没有走明星路线,而是全部启用新人。这一招,多少有些险。

  10年前,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也曾推出过《桃花扇》。囿于体制限制,《桃花扇》只能在江苏省昆剧院内选拔相应人才,虽然最终顺利上演,但是演员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传统剧团种种积聚已久的弊病使顾欣不胜其烦,他开始反对再上《桃花扇》。

  最终,600岁昆曲的浑厚底蕴打动了顾欣。“我认为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还是应该先推这样一部非常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剧种。再一个,现在的体制和以前不一样了。”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排练一出好剧,就要找最合适的人才。顾欣找到了从来不在京城以外接戏的新锐舞台剧导演田沁鑫,田沁鑫又拉来了和自己合作6年之久的制作人李东。看着一群从古建筑中拍戏出来的小朋友,田沁鑫灵感突现,让这些年轻的生命去演绎古老的昆剧,它一定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光彩。

  很显然,这个建议首先遭到了老演员们的抵触。这样一部严肃的历史大戏,怎么可能让小朋友们三个晚上在16×16米的大舞台上演出,肯定不行!

  田沁鑫主意已定。昆曲需要的不仅仅是老艺术家的流光溢彩,更需要足以传承的年轻一代。顾欣坚定地站在了田沁鑫一边,其实,刚刚履新的昆剧院院长柯军也早有此想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底,‘遗’应该是个动词,是要落在人身上的。大家都觉得昆曲好,可是没人了,怎么个好法?我们必须把他们打造出来!”

  《1699·桃花扇》应该说是一个具体的体现,它打开了第一扇窗户,让孩子们感觉到昆曲是有希望的,唱昆曲是有前途的,演昆曲是能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兰苑小剧场:中青年演员的舞台

  32岁当院长助理,36岁当常务副院长,40岁成为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演出、政务、学习,他几乎无法分身。他说他最大的渴望就是卸下一切重担,和妻儿过一种平常人的生活。然而眼下,他不得不放下奢望,继续扮演好他人生中颇为重要的一个角色——院长。

  《1699·桃花扇》排练,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赵坚等老艺术家口传心授,柯军、李鸿良、钱振荣和其他中年骨干一起搭架子,年轻演员苦练唱腔身段,昆剧院几代艺术家前所未有地大团结,石小梅感慨,“这出戏给了大家一次机会,我们一起来和谐地做一件事。江苏省昆剧院目前来讲是一个盛况。”柯军的凝聚力由此可见一斑。

  《1699·桃花扇》的音乐、唱腔设计孙建安用了一句台词“却也春情难按”道出了《1699·桃花扇》北京成功首演的喜悦心情。“我在创作时充满激情,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排练场里那种祥和、温馨的气氛让我感到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工作是无比幸福的,因此我就会有创作冲动,就会有灵感迸发,就会对我们的事业充满信心。”

  “昆曲人承载着学习、演出、传承的功能,这样三位一品的人才称得上是具备完善昆曲品格的昆曲人。一个人只有自我,永远不传授的话,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昆曲人,我们必须激活他们对昆曲的责任感。”柯军说。从当初的抵触到后来的悉心指导,艺术家们在给予中体味到了艺术生命延续的快慰。

  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的中年领军人物、著名的武生演员,柯军爱好箫笛、篆刻、书法;他常说“有才的藏锋,无才的藏拙”。他不和团里的中坚力量争舞台,他带着他的实验昆曲在世界的舞台上驰骋。

  “我本身是演员,是艺术工作者,我当然知道艺术家在想什么,他们要什么。”他在团里创建了一个竞争机制,“我要求每个国家一级演员,每人每年必须办两个个人专场,在我们昆剧院那个兰苑小剧场。这样的演员我有6到7个,以前只有一个舞台,就他们争,你踩我我踩你。现在我每个人给他们一个舞台。一个专场起码3个折子戏,两个专场6个折子戏,这6个折子戏或许他在戏曲学校学过,也许他还要新学好多。

  “我的宗旨是,真正把非物质遗产落实到人的身上。我常跟演员们说,你好好生活,高高兴兴,你生活得好,就是非物质遗产好,因为它在你身上。你人存在,非物质遗产存在。你不在了,非物质遗产也不存在了。

  “他们就有很大的责任感,每年要搞两个专场,拼命地学戏,去钻研。然后我就把国家资助昆曲的钱,拨给他们。一般剧团搞个人专场,都得自己去跑钱,我非但不让他们个人花一分钱,而且每一场戏,除了演出费,还给他们补助。

  “有这样的举动以后,他们也带动了观众,也有了自己的‘粉丝’。2005年一共办了12个个人专场。第一个专场就爆满,不得不加了40个小板凳。12个专场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

  除了专场演出,昆剧院每周六都在兰苑小剧场进行昆曲普及性演出。低廉的票价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前去观戏。记者在南京大学就读博士的同学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室友则专门拜了一位老先生开始学艺。“20元一张票,凭学生证还能打对折,真划算啊。后来看的人实在太多了,学生证还能打折,但是只能坐最后两排的位置了。”南大博士颇有些无奈。

  “洋经理”:昆曲义工

  南京的大学生应该是幸福的。早在1998年,江苏省昆剧院就在国内首创了“名角名曲进校园”形式,迄今已在南京地区的30多所高校巡演过,看古老高雅的昆曲或多或少已经在大学生和白领中成为一件时尚的事儿。

  现在师生的热烈反响远远超过了昆剧院的预想。演员们更是乐开了怀,在这项公益活动中,他们不仅天天有戏可演,而且能够拿到每场50元的演出费。“一天100元,几十场演下来,光演出收入就有好几千。”在寂寞和困顿中坚守了若干年的演员们,终于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曙光。

  柯军还在打着另外一个算盘。历史上江苏戏校的昆剧科差不多18到20年才招一次生,剧院三代戏校出身的演员会相差18到20岁。“那是因为培养出来的演员没有剧团要。现在,出演《1699·桃花扇》这一拨儿的40多个学生全部都留在了我们剧院。我们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昆剧,实际上是为5年后的招生作前期宣传。”

  不过,他还是没想到自己会吸引到一个哈佛毕业的高材生来做昆曲“义工”。

  2004年11月,加拿大人Josh Stenberg(中文名石峻山)从哈佛大学东亚文化与语言系毕业,来到南京大学海外学院进修古汉语。早在去哈佛就读以前,石峻山曾在北京怀柔附近一个偏僻地方学习中文。“只有在这种基本没有英语的环境中才能逼迫自己学好中文。”进入哈佛之后,石峻山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但他发现自己似乎对明清传奇更为着迷。

  来到南京以后,石峻山才知道中国除了京剧,还有许多地方戏曲。为了一探究竟,石峻山几乎跑遍了南京大大小小的剧团,越剧、扬剧、话剧……他看了个遍。最后,当他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兰苑小剧场,他惊呆了——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音乐!从此,每周六石峻山都会到兰苑买票看戏。

  “昆曲和京剧相比更慢、更深、更温柔、更传统。昆曲非常极致地表达了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明清传奇。现代戏剧往往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把人的一生讲完了,节奏快得让人来不及回味。看戏的人很难入戏,自然也就很难被感动。

  昆曲则不一样,它可能花半个小时铺陈、渲染一个事件,一种情绪,这种‘慢’反而制造了一种更为纯粹的真实。”

  石峻山不仅自己看戏学唱,还像传教士一样,对身边的每个朋友宣扬昆曲的美。“我用英语向外国人宣传昆曲,用中文向中国人宣传昆曲。”那些对昆曲陌生的中国朋友有时会对石峻山说:“你让我觉得很惭愧。”

  2005年9月,石峻山在南大的学业结束了,因为难以割舍昆曲,他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要想办法留在江苏省昆剧院继续为昆曲“打工”。

  柯军一个星期就帮石峻山办妥了工作签证,石峻山成为江苏省昆剧院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外籍员工。这位顶着对外业务经理头衔的加拿大小伙子,每月薪水1500元。

  “我们现有的条件只能提供给他这点工资,这对石峻山来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回报,因为他的工作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在清贫的昆曲事业面前,柯军实在大方不起来。但他希望通过昆剧院提供的软实力将石峻山打造成昆曲理论研究专家。

  昆剧《1699·桃花扇》在北京首演时,余光中先生观后除了对昆曲之美深为感怀,还多次通过媒体大加赞赏该剧的英文字幕翻译得非常棒,准确而且传神。隐身在这些美丽的英文字幕背后的就是石峻山。对于精通英、中、德、法、西班牙、俄罗斯6门语言的石峻山而言,用最美的语言传播最美的昆曲简直就是一件美差——尽管翻译的过程充满曲折。

  除了翻译工作,石峻山还负责向在南京工作、学习、旅游的外国人宣传推广昆曲演出。西门子南京公司的老板及助手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了昆曲戏迷。为了让外国人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音乐,更能看懂曲折的剧情,石峻山自告奋勇地翻译了一系列演出节目单。-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