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史海回眸:在北京“深挖洞”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2:30 中国新闻周刊

  本刊记者/黄艾禾

  当年千千万万老百姓“业余”修的大大小小防空洞,曾遍布北京城各个角落。今天,它们被封闭起来,不再展示于世。同时被封进去的,还有整整一代人的狂热与汗水,盲动与青春

  前不久,一位唐山人在电视里这样回忆3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在地震的第一波过去后,两分钟里,四下里死一般地寂静。终于,听到有一个人在喊:苏修扔原子弹了!

  这种反应在当年毫不奇怪。1976年,整个中国都在“深挖洞,广积粮”,准备着与当时的苏联打仗。

  1969年3月2日,中国与苏联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了激战。消息传来,北京城的老百姓都上街游行,高喊着“打倒苏修”。从那时起,全中国一下子笼罩在战争阴云中。当年10月,“第一号令”的发布,使全国的部队进入了临战状态,更有大批军队调往北部的中苏边界——这些,对于当时只是初中学生的我们,全然懵懵懂懂,只知道,学校不断开会传达战备形势,说苏联人的飞机飞过来,最快只需要七分钟。

  从此,战备劳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单位,每所学校,每个院落,每个家庭,都要参加挖防空洞。我所在的中学,开始挖地道——其他的学校也一样。先挖一个五到七米深的竖井,然后,人下到坑下,向两边掏洞。没有任何土建专家指导,大家心中的模板,就是电影《地道战》。老师带着一些男生在下面一锹一镐地刨,把挖出的土,填进筐里,再吊上绳索,由上面的女生把筐拉上去。这些工程,日夜不停,男女同学排好班轮流来干。直到今天,脑子里还有在夜间干活时,灯火通明,下面男生一声吆喝“拉!”我们一齐拽绳子的图景。

  开始时,只是掏个土洞子。后来洞挖得长了,开始在洞壁两侧挖出“猫耳洞”,还会隔一段距离,留下一个土坎,以便敌人进入洞内时,做阻击敌人用。我们曾经趁学校保卫组不备,偷偷溜下去玩,里面曲径通幽,有的地方,窄小到人只能在地上爬,边爬边觉得气短。后来才知道,在里面爬其实十分危险。不少土地道,发生了倒塌,砸死过人。所以到了后来,学校就不让学生随便下洞了。

  于是,砖成了紧俏物资——想让洞不塌方,就需要用砖来砌上。这就是当时北京市的最后一批城门楼被彻底拆毁的历史背景:那些见证了数百年历史风尘的城砖,都被拆下来运去修防空洞了。王军在他的《城记》中,曾引用了一个数字:从1969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北京市平均每天有30万人参加战备劳动,包括拆城墙,取城砖。

  我曾经赶上拆朝阳门的一个尾巴。我去的时候,城门楼早就拆完了,城砖也都搬完了,但是,还剩有城墙里的夯土。我们去,是取土,为的是回来做成砖坯,再烧砖。

  当时街道给每家每户都下达了交砖坯的任务,每个正式户口,要交20块,我家当时有三人的正式户口在家,任务共计60块。记得我和母亲借了一辆平板三轮车,带上一把铁锹,挤进了拥挤的取土大军。当时的朝阳门现场,一派狼藉,大伙挖得热火朝天,据说还有过小学生掏洞取土挖得太深,造成塌方砸死人的事件。

  早年,梁思成极力反对拆毁北京城墙,他说,估计北京的城墙夯土有1100万吨,用20节18吨的车皮组成的列车来运,每日一次,要运83年。没想到了文革,在人多力量大的中国人的努力下,北京城墙“轻而易举”就被解决了。

  北京城当年究竟挖了多少地道,无从统计。近年曾有媒体报道说,北京有个“地下城”,原为人防工事,始建于1969年,1979年完工,距地面8米,最深处可达十几米,全长30余公里。现在,其中的一部分开辟成了旅游点供游客观光。这些工事,应该是专业部队修的。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业余”修的大大小小防空洞,遍布在北京城的各个角落。

  当时,我所住的

四合院就有这么一个防空洞,那是院里的居民一锹一锹地挖出来的,洞虽然不大,但却勉强可以把全院的人都给装进去。洞挖好了以后,街道常常举行防空演习,听得胡同里一敲锣,老老少少都得往防空洞里钻,在闷热的空气里等着警报解除。

  学校也常有防空演习,敲的是一段悬挂的钢轨,发出的声音比钟还响。上课的时候,我们盯着窗外看,只要看见敲钢轨的校工一出现,就开始往教室外冲。我的朋友告诉我,她所在的中学,直到1974年左右还有防空演习,开始时,警报一响,成百上千的学生挤成一堆,后来,学校严格规定不同班级的撤退路线,在一座三层楼里上课的上千学生,只用40秒钟,就可以全部下到防空洞里。

  我所在的工厂,直到1975年,还在挖地下工事。而人们的战备观念,直到1976年也没有淡化。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

地震。当夜,我在工厂的宿舍里睡觉,被剧烈的窗户玻璃震动声吵醒,我的第一个念头也是:苏联人打过来了!★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