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疯”之后何去何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5:40 中国青年杂志 | ||
编辑: 你好! 前天是我跟先生结婚半周年的纪念日,我扯着嚷着要跟他过一个纪念日,但他嘲笑我说:“好歹过也要过一周年的,哪有过半周年的,真是疯了。”我说:“你才疯了呢。”
一年多前的一个周六,跟他认识时,出于偶然。在一个画廊里看画,我和他都在同一幅《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的仿制品前驻足。一开始,我没有发现他。我很喜欢美国画家怀斯的这幅画,我久久地凝视,不禁自语自语:“真令人向往!”“是非常令人敬佩,画中的女孩是残疾人。”他在我身后说。我将头扭向他。我们自然而然地由画谈起了艺术,谈了更多别的,我们惊讶地发现两人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是一致的,更巧合的是我们居然都在一个大的国营系统中工作,都是各自公司中分管宣传工作的职员。我们站在那里聊了很久,最后,索性相约第二天一起晚饭。很快,我们以闪电的速度恋爱了,爱得死去活来的甜蜜,非常甜蜜。我的闺蜜说我们是老房子着火了,没有救了。半年后,我们领了证,我搬进了他买的房子里,过起了家居日子。 刚开始,情况还好,我们依旧生活在原先的那种浪漫的氛围中。但是,后来,总是为了一些日常琐事争吵,并且越来越看到彼此身上的缺点,像好斗的狮子般彼此咆哮,攻击对方,丝毫不让步。某一瞬,我蒙了。我问他:“我们怎么这样了?原来不是好好的吗?”他也很无奈地看着我,说:“你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争辩:“是我吗?是你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于是,我们开始举例子,摆事实,尽数对方婚前的优点,并与婚后的缺点相对比。说来说去,我们发现,其实大家都没有改变,只是看对方的角度不同,要求也不同了。这样的清醒对话并没有使我们和好如初。我继续盼望他像恋爱时那样对我甜言蜜语,那样热情,并且为此继续做自己的努力,而他却仿佛陷入了心理的不应期,一直耷拉着脑袋,冷漠而消沉地面对我的种种爱意。比如,我说:“亲爱的,我爱你,你呢?”他准会掉转脑袋,默默上网或出门而去。显然,他只是在消极地对付着与我过日子,对我,他丧失了所有原先的激情。 为此,我非常痛苦。闺蜜说她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书上说恋爱仿佛“脑疯”,男人大约半年后就会清醒,而女人一般要持续一年半。所以,她说我先生已经处于“脑疯”之后的怀疑期与厌倦期,而我还处于“脑疯”中,在这种状况下,我向他要的爱的表示越多,他会越厌倦。闺蜜的意思是:亲爱的,你处于绝对劣势! 我该怎么办?难道离婚吗?难道他没有激情了我们就该分手吗?真的存在什么“脑疯”这种说法吗?我非常难受,非常迷惘,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 读者:倩文 之解答 冷静对待“脑峰”的消逝, 顺利地从爱情过渡到婚姻 文-漆红(心理咨询师) 所谓“脑疯”,是人们的日常用语,在心理学专业上如何理解呢?疯就是不正常,“脑疯”也可以说是大脑不正常,不正常就是异常、非常,但异常并不一定是病,异常可以是异常的好,也可以是异常的坏(如果异常的坏持续的时间过于长、异常的长那就是有病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对自己的生活有利的就是好,对自己的生活不利的就是坏。什么是异常或非常呢?是否异常有两个标准,一是自己与自己比,5%的时间里的表现与其他95%的时间里的表现相比而言就是异常,比如某人100天里,有95天都心情平静,而有5天心情亢奋兴高采烈,那这5天的表现就是异常。异常的第二种情况是,自己与大家比,比如碰到一件高兴的事情,如新婚大喜,100个人中95个人都会感到高兴,而有5个人却感到高兴不起来,甚至反而很烦恼,这5个人的表现就算是异常。 根据这样的标准,用倩文自己的话说,恋爱、新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甜蜜,非常甜蜜”,非常甜蜜就是异常甜蜜,这种异常的甜蜜估计既是与她自己以前的心情相比而言,也是与大多数热恋中的男女相比而言,所以可以说她或他们夫妻俩确实是处在“脑疯”状态了,而且这种非常的甜蜜,是对自己生活有利的,是个人内心需要的,所以这种非常是非常的好,而不是非常不好。这种“脑疯”大概叫做“脑峰”更合适,就是所谓的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感觉最为良好的状态。 从单身到两人世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当环境变化时个体的心理生理会相应地变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大多数人都是在半年内适应新环境,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郎会在新婚半年后平静下来。恋爱结婚是让人高兴的事情,个体自然因此而兴奋愉快起来,但半年后心理上就适应婚姻生活了,心情因此就平静下来,大脑也就从“高峰”状态恢复到“平原”状态,而如果半年之后还在兴奋不已,那反倒显得有些特殊了,当然女性可能大多天生(指多由生物学因素决定)对感情生活更渴望更敏感,愉快兴奋的心情或许能持续得久一点儿,所以才有女性大概一年半之后“脑疯”才能平静下来之说。 从时间上推断(恋爱结婚还不到一年半)倩文应该还处在非常甜蜜的“脑峰”状态,但为什么她现在却是非常痛苦、非常迷惘的“脑低谷”感受呢?问题就在于她的“脑峰”持续状态跟她爱人的不同步,他的“脑峰”过去了,而她的“脑峰”还在持续。 个体之所以能进入非常甜蜜的高峰状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内心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而如果内心的愿望(比如希望爱人对自己甜言蜜语、保持热情)得不到满足,就会从高峰状态跌入低谷,感到非常痛苦。 当个体的心情非常痛苦时,她的思维就难以保持清醒,所以会感到非常迷惘。要走出这种低谷状态,首先要接受“脑峰”持续时间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与生物学基础、既往的生长环境、现实生活处境的影响等各种因素有关,能理解和接受这种差异就不会把爱人对自己的平淡与冷漠归因于“我们的感情有问题”或“他不再爱我了”,也不会因此推论“我们的爱情彻底完蛋了”。 其次,要理解自己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没得到满足。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总是希望获得甜言蜜语,总希望对方看自己的优点,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才非要别人的夸奖才能高兴起来,还是对方的冷落会诱发自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够可爱不够迷人?一个人的自信心自然是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获得,但一个人的自信心不能总是依赖于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对自我的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受别人态度和评价的影响,但越成熟越独立的个体,她的自信心越来源于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自信不会因为别人的态度而动摇、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减损。当一个人全然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无论优点或缺点,就不会总是奢求他人的甜言蜜语和热情。 把爱人的冷淡理解为心理不应期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知道他处于心理不应期,自然就不会再去做无谓的、过多的无效刺激。所以倩文的闺蜜对倩文的意见确实不无道理:向他要的爱的表示越多,他会越厌倦。但闺蜜的意思并不是:亲爱的,你处于绝对劣势!而是说:亲爱的,你不妨跟他拉开距离、对他的刺激少一点儿。 倩文到闺蜜家过夜其实就是对爱人减少刺激的行为,如果能够抱着距离产生美的心态,而不是急于“盼望他能给我打手机,他能着急地四处找我,让我回家去”,反而会达到欲擒故纵的目的。 能认识到“其实大家都没有改变,只是看对方的角度不同,要求也不同了”,这种清醒的思维对于关系和谐大有助益,但为什么即便清醒也难以避免互相攻击、彼此挑剔?存在常是合理的,存在也就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婚姻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四平八稳,生活的色彩也不会只是非黑即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在某一阶段、某个地点就是、甚至必然会呈现出灰色,没有灰色,世界不会是五彩斑斓,人生不会多姿多彩。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士因为压力过大而情绪消沉,不得不去作心理咨询,心理医生问她以前是否有过类似体验但情绪却又好转起来,她便回忆起母亲去世的时候她曾悲痛欲绝,但是当她无意间瞥见手上的钻石戒指时,她的心情便一下豁然开朗。于是在咨询室的灯光下,这位女士又开始默默注视她手指上的钻石戒指,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良久,她猛然抬起头来,对咨询师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咨询师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女士说:“因为我从这白色的钻石中看到了蓝色、绿色、黄色……” 与此类似,在倩文的故事里,她在一开始就已经自己揭示了面对尴尬、不再迷惘的谜底,那就是:婚姻好比怀斯画中的女孩,虽有残疾却令人向往和敬佩。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