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李开复谈选择的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7:37 东方网-文汇报

  本文作者李开复,曾任美国苹果电脑公司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2005年7月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本文选自李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演。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信息,是选择的基础;脑力,可以帮你作出选择。

  今天的青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通过我创建的“开复学生网”,我看到很多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但仍然感到很迷茫。有学生用这样的句子:“世界不公平”、“命运注定的”、“遇到这样的状况只能接受”、“我不认为我有选择”等等,我的回答是:世界也许并不完全公平,但你总是有选择的。

  我希望通过个人的一些经历,对大家以后做选择产生启发。我所总结的选择的智慧有八种。

  一,用中庸拒绝极端

  美德如果发挥到极端,就会变成绊脚石。极端的积极就是霸道,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飞扬跋扈;极端的自省,就变成了自卑,对自己极度失望;极端的胸怀,就变成了懦弱,拱手让人甚至畏惧别人;极端的统领心,就变成了盲从,自己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变成了自负、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极端的勇气,就变成了愚勇,害得自己头破血流。

  中庸是儒教的精华,也是中国千年博学的经典,很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定义。有些人认为中庸就是做老实人,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第一点,就是要避免和拒绝极端和片面。人总是习惯黑白分明,也就是人的特性是趋于极端方向的,所以把持这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还看到一个负面的例子:有人在学生网上说他的管理者建议他看某某人写的《拿破仑传》的第六页,其中写拿破仑和同学打架常输,但他下定决心,即使被打死也不服输,这种自杀性的袭击令同学们害怕了,终于向拿破仑道歉。这个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让他们向拿破仑的这个事迹学习。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极端,所以我回答他说,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

  有的同学问关于开会该不该发言的问题,表达意见和沉默是金哪个比较好。我曾在公司做过一个测验,十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唯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后就出现了争执,大家都各持己见,热烈的谈论中时间不觉地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要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印象把他们的位置排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意见;话太多的人可能有很多话都很有意义,但不该讲的讲了很多,使他降到倒数第二。

  二,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择善而从。比如不同意老板的观点时应不应该站起来发言?这个问题的答案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老板不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那么千万不要发言,同时要开始物色新的工作;如果他愿意接受异议,那么在他还没作出决定时,可以私下放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当众发言,讲话一定要有技巧,要考虑到老板的脸面,以委婉而不是批评的方式提出意见;如果老板已经作出了决定,那么公开场合就必须支持他,这是一个职业经济人应该做的,私下里可以再沟通。

  理智分析情景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背景和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以达到最好的状态。

  三,用务实发挥影响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将所有的选择分为三种。第一是可以直接影响的问题,就是你可以直接控制的问题;第二是可以间接影响的问题,即便不拥有决定权,但你可以通过对别人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决定的;第三是无能为力的问题,对这种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泰然处之。

  怎样把影响圈利用得最好?首先,对无能为力的问题,不要浪费时间,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能够影响的事情上。比如有个学生在网上问我:“开复老师,我是大一的学生,在学校做了很多事情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是最近因为看不惯某同学的做法而在背后说了一些气话,结果导致那位同学捏造谣言,领导没有调查就处分了我,我很无辜,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这件事情确实很不幸,但既然已经发生了,你只有接受它,因为这是你不能影响也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应该多想想能够影响的事情,例如如果当初你没有中伤他,可能会避免这一切。这并不是说他捏造谣言是对的,但我们不能修正别人而只能修正自己。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你是否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句谚语说虽然我们不可以改变风,但我们可以改变船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清楚自己的船帆在哪里。

  四,用冷静掌控抉择

  当你碰到危机的时候,要做最坏的打算,保持冷静,寻找机会。

  另外,当你要做一个抉择时,我劝各位用概率的方法来看待问题。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说,当你自估成功的概率有40%到70%时应该去做这件事情。也许这个概率不是适于每个人,但至少告诉我们当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有100%时,选择的权利已经不受你的掌控了。我做博士论文时决定用统计的方法做语音识别,如果我100%确定能做成功,那肯定不是最好的论文,因为大家都会做。而当成功概率只有10%时,冒险做事可能是一种愚勇。而在适合你自己的概率范围内,虽然有失败的可能,还是值得尝试的。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种利益对照表,也就是面临选择时把这个问题的利弊量化,然后再用心决定选择哪一个。比如1998年我决定回到中国工作的时候,利是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机会,实现我父亲的遗愿,拥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研究环境,和在可以长期承诺的公司工作。弊是职位不是很理想,搬家也很麻烦,缺少在中国工作的经验和关系等。而留在美国创业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自主权比较大,也可以避免迁居的麻烦。但是其实我并没有创业的欲望,因为创业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也要承担倒闭的风险。用概率的方法衡量了这两种道路后,我发现回到中国工作是我真心的希望,并且我的计算告诉我到中国工作不仅失败的机会不存在,反而存在成功的很大可能。现在事实证明如果我没有冷静的分析判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

  五,用自觉端正态度

  没有自觉的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公司中,我们常常以自觉力作为评价员工的一项很重要的标准。比如工作出现差错时,我会问他是否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如果他愿意改进,通常我们会再给他改进的机会。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的一个员工,他在一次自我评估时写道:“虽然我是一个极端谦虚的人,但我的表现却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我依据他平日的表现给了他一个很普通的分数,结果引起了他的不满,决定离开我的部门,并要求得到三个月的假期找新工作。我批准他四个月的假期,但他仍旧没有找到工作,终于很羞愧地离开了公司。职位空缺出来后,一名副总裁要求降级补缺以打牢基础积累经验,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丢人的事,但其实这才叫有自觉。

  六,用学习累积经验

  一个年轻人问智者:“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回答:“错误的判断。”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寓言,错误是事业发展最好的燃料。

  回顾我的个人经历,几个最大的挫折确实使我得到了最大的收获。1984年,我做助教的时候自认为是一个很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但是学生对我的评价却非常糟糕。这确实给了我很大打击,但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我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如果不与人沟通就等于没有想法,于是我决定学习沟通的技巧,现在我站在讲台上演讲自如,其实多亏了1984年的那次挫折。另外一次挫折是1998年我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三维漫步的技术,但是我没有考虑它的应用,技术方面的赞美声让我们忘记了商业和用户的目标,导致产品没有市场,我只能卖掉我的部门,这不但是个人事业的失败,更严重的是部门的员工失业,他们的家庭要因为我的考虑不周而遭受打击。这个教训是惨痛的,从那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七,用勇气抛弃包袱

  抛弃总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有些已有的东西看起来很有价值,但实际可能只有眼前利益,甚至阻碍获取更大的成就。学会勇敢地放弃,才能拥有更多。

  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当你想从一个山峰攀到另一个更高的山峰时,你必须先下山,再攀登。博士毕业后我很荣幸地被留校作助理教授,但两年后我发觉教书并不符合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把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是改变世界,巧合的是当时苹果公司招我参加面试,于是我离开了大学,加入了苹果公司。现在我又离开了微软,我认为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所以来到google继续发展。

  八,用真心追随智慧

  我认为年轻人很重要的两件事情是如何选择专业、如何选择工作。很多学生并没有用自己的真心选择,而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别人。

  那么什么是真心呢?我认为在这里,真心是理想、价值观和兴趣。什么是你真正希望得到的?在生命结束的一刹那,你希望这个世界因你改变的是什么?什么事情使你有激情?我认为我们应该用真心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重大选择。当你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时,可以通过不断的筛选,最终留下来的就是你心中最重视的价值观。

  关于理想,我想说的是理想与财富并不矛盾,美国某调查组调查某商学院的1500名学生上大学的目标是什么,其中1245人的回答是发财,250人的回答是为了追求理想。20年后跟踪调查的1500人中101人事业成功,而101人中100人是当初回答追求理想的。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一心追求财富可能适得其反,而理想可能反而使自己与财富更接近。

  摘自《北大讲座》第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21.50元

  

李开复谈选择的智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