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席走狗”欢乐宋: 继承,而不是模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12:13 财经时报
“首席走狗”欢乐宋: 继承,而不是模仿 “门下走狗”不是一个团体 《青铜时代》是我认识王小波的开始,那本书还是一本盗版书。我还在上高中,一下翻到了书里写红拂女与李靖在外面野合的那一段,我就怂恿同学买了这本书。对于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的我来说,这是“精神食粮”。可后来,我发现这本“黄书”对我的思想完全具有颠覆性,他让我学会了挑剔,我觉得我们这代作家里,很少有人能超越王小波。 大学里我读了很多书,世界名著就读了上百部,每一本书都会对我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沉默的大多数》。它告诉我: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里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人只要争到了论是非的权利,他已经不战而胜了。我喜欢王小波,喜欢他的作品,理性就是他对我的影响,还有求知的欲望。但是,王小波不是我的神。 那时候,在互联网上,我发现了许多与我志趣相投的人,我们在网上一起谈论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2001年,我索性在西祠胡同上开辟了一个版块,让大家有个平台,认识更多的朋友,也更方便交流,这就是后来的“王小波门下走狗”。承蒙大家抬举,很快,这个版面的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 “王小波门下走狗”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体,但是我们的交往也没有局限在网络上,我每到一个城市,只要那里有网络上认识的文友,都会找机会去拜拜“码头”,大家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同城的朋友平时几个人有时间就会聚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总会有很多话题。我们都是性格相似的人,热爱思考、厌恶无趣、渴望灵魂自由、不作假,几乎全部“走狗”都认为王小波用天才的文字告诉了这些年轻人如何思考,这些让我们觉得受用终身。 “走狗”当中有很多人文章写得很不错,完全可以出版成书,但是他们都没有什么名气。我们就有想法把大家的作品组织起来,来一次集体亮相,于是就在2003年有了第一本合集《王小波门下走狗》。结果书卖得还不错,就有了后来的第二、三、四本,不知不觉就坚持下来了。这次马上要上市的是《王小波门下走狗——第五季》,风格上延续了之前的作品。“走狗”们有着王小波的讽刺幽默风格的同时,也有各自的个人风格,那些一味模仿王小波文风的作品我们是不收的。因为在写作上模仿的道路是走不远的,继承了王小波幽默的风格才是最可贵的。 这次李银河“重走王小波路”的活动我没能参加,因为我不能放下我的工作,其实我很想赤身裸体站在红土高岗,让阳光直晒,沐浴带着中古气息的野风,但是,那是凤凰寨,不是云南。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王小波 今年正值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我不禁想问,到底谁在纪念王小波?各家媒体都用纪念王小波的专题充斥着版面,都可归为“贩卖王小波”,借“死人”发财一类。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好事,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参与流通,商业文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王小波生前就推崇敢于赤裸裸谈利害的人,吃文字饭的人应该如此达观。 不可否认,有些媒体的朋友,尤其是操作王小波专题的相关编辑、记者熟读并且喜欢王小波的作品,他们是真诚地想把王小波推荐给受众。就我个人而言,当然是狂热地喜欢王小波,所以并不认为许多媒体对王小波的赞美有何不当之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会有一千个王小波,文学接受史就是一个“误读”的历史。但有些人却把“误读”当成贬义词,自以为真理在握,只有自己理解的王小波才是真正的王小波,别人都是大傻冒,对此类高人的智商,我欢乐宋深表敬畏。 一个体制外的已故作家,得到媒体铺天盖地般的纪念,自然能证明其魅力,然而,“有识之士”很快就在媒体上发表高论以正视听了——“我们在神化王小波”,但是,他却没有告诉大家“我们”指的是谁,“神化”是什么概念,“我们”又是怎样“神化”王小波的。 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和论证过程,无论如何,我不能接受。还有人提出高论——“不要神化王小波”,似乎大家都误入歧途,需要智者来提醒,但提出高论的人却没解释“神化王小波”的危害性,无论如何,我也不能接受。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以匡正人心的姿态提醒大家不要神化王小波,这也无可厚非,不过,本着科学的态度,不妨发一个随机调查问卷,再做出这种判断也不迟。如果按着脑袋就替“我们”得出一个“我们”在“神化王小波”的结论,恐怕就不够真诚。 在种种论调的大合唱里,姿态最高雅的,莫过于批判别人“庸俗化”王小波了,此类高人未能有力证明自己置身于“庸俗势力”之外。不过,“庸俗化”明显不是一个好词,身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的始作“庸”者,本人心有戚戚焉。 (欢乐宋,“王小波门下走狗”联盟创办人,主持“王小波门下走狗”系列丛书组稿,至今已出版到第五本。) (实习记者 王亚菲)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