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入华简史:从3年到12小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0:46 南都周刊

  见习记者 刘子超

  二十年前没人知道“美剧”是什么,那时候美剧被统称为译制片。

  1980年5月,作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成果,一部叫做《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美国科幻剧突然出现在每周四晚中国观众的荧屏上。这部比美国滞后3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对于当时的人们,它无疑代表着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大陆的首轮冲击。

  那时影响更大的要算《加里森敢死队》。关于它的记忆常与八九十年代遍布神州大地的录像厅交织在一起。《加里森敢死队》于1980年10月开始,每周六晚8时播放,但更多的人是在录像厅中接触到它的。那些躲在厚重门帘后面的秘密世界是当时最有效的传播形态:画面里是敢死队激烈的枪战,画面外是青年烟雾缭绕的侧影和胳膊上的“忍”字。这部片子在电视台播放到第16集时就被迫叫停,理由是“纯粹的胡闹打斗、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同样遭受阉割的还有《成长的烦恼》--它被中国观众普遍视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剧。它的腰斩是因为当时全国流行的卫星电视接收器,俗称“锅”,被政府禁止了。因为政策原因,美剧的步伐在大陆停滞下来。实在想看的话,就看《正大剧场》吧。一位资深美剧迷这样回忆:那个东西无疑把美剧堕落了,连《神探亨特》都无法挽救这种颓势。

  转机来自于打口和盗版打开的一扇体制外的天窗。那段日子培养出了大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美剧迷,“美剧”亦开始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大批美剧被制作成VCD出售:《成长的烦恼》、《老友记》、《X档案》……这份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

  美剧陪伴着这群忧伤的年轻人走过九十年代的“恋恋风尘”,当他们还听着《我去2000年》,彷徨未来的时候,未来却已经以56kbps的速度来到他们面前。如果说在文化匮乏的年代,人们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么在网络时代,头疼的则是要做出怎样的选择。但中国美剧迷一定是饿坏了,他们的胃口大得惊人:《越狱》、《迷失》、《欲望都市》、《绝望主妇》……不仅各式美剧照单全收,现在,只要任何美剧刚在大洋彼岸播完,国内的字幕制作小组迅速投入义务翻译工作,只要不到12个小时,一集配有中文字幕的美剧就可以下载到美剧粉丝的电脑上。

  从3年到12小时,如今的美剧离中国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时差罢了。

  电视剧迷阶层分析

  分析垃圾的学者说,给我一堆垃圾,我就可以告诉你某个家庭的状况。那么给我们一些剧目,是否我们也能了解喜爱这些剧目的观众的状况呢?事实上,美剧、韩剧、日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每个种剧种都有相应的特征,而对这些特征也就吸引了特定的群体。

  通常来说,美剧不仅照顾了大众文化也对现实社会有着反思。在提供紧张情节的同时也会对现实的政治提出批评,也会对现实的生活进行真实反映,也会对存在的人性进行深入探讨。观众在寻求刺激的同时也能获取理性的思索。反观日韩剧等,虽然也制作精良,但却总是在追求一种理想型的东西——美好的爱情、优越的经济生活等距离现实较远的东西。观众对这些的剧目需求就像对白日梦的需要。

  对应这些特征,美剧迷的年龄多在17-40岁之间,以年轻的高学历人群为主体,他们的职业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公司白领。其它剧种的观众成分相对比较杂:韩剧的观众则多是白领女性和家庭主妇;日剧迷里边除了一些憧憬爱情的办公室女性,中学生也渐成主力,整体呈低龄化趋势;对于港台剧的青睐,则在很大程度上和青春的记忆相关……

  美剧:大学生和白领的至爱

  见习记者 刘子超

  这是一套位于广州天河北路的高层单身公寓。公寓楼的门口铺着红色的绒毛地毯,一排信箱整齐地贴着门牌标签。家里,木质地板踩上去有些微微作响,沙发和茶几上堆放着几期《福布斯》中文版杂志。靠近电脑桌,鼓形的白色灯罩散发着米黄色光晕,19英寸液晶屏幕显示《越狱》第三季的预告片已经下载完成80%。茶盘上棕色罐子里装着英国红茶,旁边是一只杯子和一些应付熬夜的黄油饼干。

  这是熊仁宇的家。他今年26岁,目前在广州一家投行工作,月收入过万。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叫大熊,是美剧的狂热粉丝,曾是字幕组的成员。他通过网络追美剧已经有3年之久,虚拟世界里的热情甚至逐渐磨蚀了与现实的界限:因为9月17日《越狱》第三季将在全美播放,大熊现在的MSN头像已经改成了Michael Scofield的头像,手机铃声已经换成了PB的主题曲,电脑主页也已经设成了越狱中文网论坛……

  为美剧痴狂的绝不仅仅是大熊。据统计,在中国大陆的两大美剧论坛中,磬灵风软欧美剧论坛的注册人数已高达40多万人,而伊甸园论坛的注册人数也超过了30万人。继港台剧、日韩剧之后,美剧在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和港台剧、日韩剧的传播媒介不同,中国美剧迷大都通过从网上下载来观看剧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式引进和播出的美剧数量极少,而且少数在电视台播出的美剧,效果也远不如港台剧和日韩剧。美剧与互联网似乎更有着耳鬓厮磨的亲密关系,而港台剧、日韩剧则还依靠电视媒介影响观众。

  新媒介的引入常会带来收视行为的改变,而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也必然会与传统媒介下的受众存在不同。大熊的朋友曾在伊甸园论坛对美剧的观看人群做过一次调查。在1000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剧迷中,有75%的美剧迷年龄在19岁至40岁,71%至85%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这与港台剧、日韩剧的受众年龄偏大,主体学历偏低形成鲜明对照。

  美剧迷以年轻的高学历人群为主体,他们的职业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公司白领。与传统电视观众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良好的外语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深深塑造着他们的文化品位,使那些情节紧张,故事性强,制作精良的美剧更受青睐。同时,美剧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代表,它的象征资本和意识形态含义,也使相当一部分美剧迷潜藏着一种心理优势,即我们比看港台剧、日韩剧的人更与潮流同步、与世界一体。这种隐含的全球化幻觉正好符合了当今大学生和年轻都市白领的文化想象。

  与大熊的孤胆追剧的生涯不同,北京大学的部分美剧迷们正举行开学以后的第一次聚会。静园草坪上的30多人里不仅有《越狱》、《实习医生格蕾》、《英雄》、《24》、《迷失》等流行美剧的粉丝,更有一大批美剧迷正在高谈阔论着《人人都爱雷蒙德》、《罗马》、《整容室》、《丑女贝蒂》等相对偏门的美剧。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刘娜曾把不同美剧的粉丝做了阶层上的区分。在她看来,美剧迷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喜看《老友记》等经典美剧为代表,这类美剧迷的数量众多,阶层复杂,基本涵盖了整个都市白领阶层;第二类是以喜看《越狱》、《24》等剧为代表,他们当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职业上大都集中于学生和职员;第三类是以喜爱《人人都爱雷蒙德》等剧为代表,这类粉丝一般具有更出色的英文能力和教育背景,因此更能欣赏这类剧中的文化意味和幽默卖点。

  作为一直关注美剧在中国发展的学者,刘娜在武汉的家中如是说道。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校园,众人聚谈仍在继续。北京九月的夜晚已经略有凉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谈话的热情。毋庸置疑,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将在未来奔赴美国继续深造,这似乎让他们的谈话更有了漫漫的远意:美剧作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美国文化代表,它捕获更多的是中国的高学历人群。而作为未来中国的精英,他们的思考方式、文化品位无疑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于是近来有中国学者发出感叹:美剧何止是一种娱乐方式?

  韩剧:上班女性和家庭主妇为主

  见习记者 邱春风

  目前内地观众所接触的韩剧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王子公主式的青春偶像剧,如《浪漫满屋》、《蓝色生死恋》等;一类是反映现实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剧,如《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另一类则是历史题材剧,如《大长今》、《明成皇后》。

  AC尼尔森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以下数据同,尼尔森收视调查以15-65岁的观众为目标调查数据)中指出,韩剧主要收视群有近50%集中在女性上班族和家庭主妇,韩剧观众15-24岁的不到15%,但超过30岁者则超过60%。

  青春偶像类的韩剧的收视群体中女性占到70%,男性为30%,其中30岁以下的占50%,30-45岁的占27%,45岁以上的则占23%。

  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教的于悦刚刚毕业不久,现在一个人住着单身宿舍。她疯狂迷恋韩剧,像《我的女孩》、《宫》、《浪漫满屋》、《冬日恋歌》、《蓝色生死恋》、《去海边吧》等等的剧集都是她非常喜欢的。她坦承,喜欢韩剧就是喜欢看里面的帅哥美女谈恋爱——近乎完美的男女主角,个性时尚的服饰,美丽的风景,浪漫的恋爱细节,一波三折的爱情经历,这些很容易让人沉迷进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情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她看来,正是这个原因让她近乎疯狂地迷恋韩剧。

  另一方面,AC尼尔森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以在央视播出的家庭生活剧《看了又看》为例,15到35岁之间的收视观众仅仅只有23%,而35岁到45岁的观众占36%,45岁以上的则占了41%,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收视观众为35岁以上的中老年。其中女性的收视观众比例为65%。可以说家庭生活剧吸引着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大多为家庭主妇,在操持家务之外有着大量的时间。对于她们而言,家庭在她们的生活当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她们希望保持家庭的平稳发展。

  前两类韩剧的收视观众分层较为明显,但以《大长今》为突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则在收视观众结构上显得较为均衡,其中女性观众比例为57%。在年龄层上,15-15岁的观众占16%,25-35岁的观众占26%,35-45岁的观众占25%,45-55岁的观众占18%,55岁以上的观众占到了15%。

  日剧:日渐呈现低龄化趋势

  见习记者 华璐

  20年前,在国人都没有听说过韩剧和美剧的时候,日剧赚取了大把的眼泪和口碑。《血疑》的悲情、《阿信》的励志、《排球女将》的热血……这些老日剧彻底改写了中国人对外国电视剧的定义。在当年,《阿信》曾创下令人惊叹的80%收视率纪录。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观众的选择日益多样,日剧不再称霸,只剩下一部分铁杆粉丝在苦苦支撑。据广电基金会在1999年所做的全国电视收视行为调查报告中指出,日剧的主要收视观众为13至30岁的年轻人(约占60%),而这当中又以13至30岁的女性观众为主。

  20岁以上的日剧迷多数是“有闲阶层”的白领女性。她们每天为生活奔忙,但始终对爱情充满憧憬。实际上,日剧承载了这些白领女性日剧迷的大学回忆。90年代,《东京爱情故事》、《爱情白皮书》、《悠长假期》等都市爱情日剧大受欢迎。据当时媒体报道,超过35%的中国大学生都曾深深被《东京爱情故事》打动过。生活很难,爱情很美,这些让日后成为小资生力军的年轻人获取温情而细腻的感悟。

  千禧年韩剧兴起,日剧粉丝阵营一时呈现萧条景象。观众少了,但日剧粉丝却日渐呈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许多“TV化”(改编自动画或漫画)的日剧成了中小学生课余谈论的热门话题。

  开学以来,广州初中生小包子的生物钟一直没有调整过来,暑假时除了追看日本动画,也迷上了根据漫画改编的日剧《野猪大改造》,每天通宵达旦地在QQ群上和朋友们讨论着男主角山P(山下智久)的帅气外貌。严厉的升学制度压力之下,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苦闷的,但他们却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乎,日剧中俊美的男女主角,以及剧中看似真实却又不平凡的故事或遭遇,成为了这些低龄日剧迷满足幻想的渠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