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喜欢港式文化的年轻人为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0:46 南都周刊

  实习生 洪鹄

  在粤语方言地区,打开电视就是翡翠台日夜播放的TVB最新剧集——所以在广东,看港剧几乎是一种习俗。而在广东以外,“港剧分子”们则必须通过论坛来追查TVB新剧近况,他们用BT、FTP、迅雷飞快地下载,并对于自己热爱的剧集毫不吝啬地买下中凯出的DVD套装。

  无数人说,港剧,黄金时代已过去。不仅那万人空巷看《上海滩》、《大时代》的时代已过,甚至90年代中后期内地各电视频道热播《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刑事侦缉档案》的盛景也已然不在。2004年,一部《金枝玉孽》是港剧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盛况空前——这部勾心斗角、明谋暗算的清宫戏,因“影射现代职场办公室政治”而大受白领族的热捧,甚至被誉为Office必修教程。

  如今,还在追看港剧的内地观众大体年轻。在我们做的一份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中,32位港剧爱好者的年龄层全部集中在30岁以下。其中15位为25岁以下,17位25到30岁。不足25岁的港剧迷多还是爱听香港流行歌曲、追捧港式文化的校园少年,通过FTP校园网这些先进武器热烈更新着新出剧目;另一部分,则是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职场中人,以女性居多。他们的童年正逢大陆火热地播放83版《射雕》,懵懂的青春初期则是看着《大时代》里纠葛的爱恨情仇,而急速成长、价值观即将定型的十八九和二十岁,正迎上了90年代中后期港剧发展成熟的又一个高潮,比如最能代表都市剧水准的《妙手仁心》系列、世纪之交的大规模制作《创世纪》以及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古装剧如《寻秦记》。看港剧,不仅因为它好看,更因为是它陪伴着自己成长。那位如今渐老的TVB明星某个角度的侧面笑容,早已是自己的少年记忆和私家珍藏。

  看美剧可能是跟风,看韩剧或许纯为放松,追日剧则一半是动漫的衍生……相比它们,港剧迷对港剧的执着更容易包含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做人呢,最紧要的是开心”、“只要你有心,一定可以做好的”、“如果我们有缘,一定可以再见的”——这三句被概括为港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几乎可以抵达港剧、港产、港人价值观的某种核心:做人呢,要开心、要努力,也要随缘。

  发自内心认同这样朴素价值观的人们,确实可能会成长为他们喜欢的电视剧里的人。

  台剧:各年龄段女性观众是主力

  记者 石磊

  记者通过发调查问卷、电话访问和面谈的方式,收回了27份台剧观众的有效回复。其中7人为12岁至22岁女性,22岁至34岁女性占到10人,另有6名35岁至59岁女性,看台剧的4名男性均为20岁至34岁。22岁以下女性观众均认可自己为“花痴”级台剧迷,她们只喜欢“帅哥美女”,因为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好看的人儿,所以追剧也是他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憧憬和向往。22岁至34岁女性已成长为城市中产阶级雏形的主力军,她们的看剧喜好,延续了童年或少女时代对台剧的收视惯性,曲折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35岁以上女性则是跨剧种爱好者,是家庭收视大军的主力。占少数的男性观众,他们的胃口则关注在另一类“言情乡土生活”台剧。

  对于80年代有记忆的人来说,一定还记得当年《星星知我心》那部台剧在内地掀起的苦情戏浪潮,如果可以量一下全国人民流下的泪水,会不会汇成一条小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剧最初攻占内地观众市场时,走的是现代的家庭伦理剧路线,像《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情义无价》让内地观众看到台湾生活的最直接写照,也为室内剧多年后在内地兴起奠定了最初的观众基础。

  这些台剧在当年主要吸引了年龄在13岁至40岁的家庭女性观众,据统计,从1990到1995年,中国大陆引进的台湾电视剧就达90部左右。

  接下来,琼瑶,这个重要的名字,她接过了台剧的接力棒,用她的小说和她的剧集占领我们的眼球近二十年。琼瑶的梦幻爱情,她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至2007年的夏天。

  而2000年开始,当可米公司的《流星花园》搬入华视8点档时,台湾偶像剧风潮开始盛行,《花样少男少女》、《王子变青蛙》、《恶魔在身边》、《天国的嫁衣》,不是帅气就是俊美的男女主角,还有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童话,再次抓住了20岁以下年轻女孩的心。

  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认为,跟主打煽情的韩剧比起来,台剧显得更加时尚和现代。“台剧的节奏更快,情节更加抓人。它们的制作也非常讲究,人物造型充满时下最流行的元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台湾跟内地的审美口味更接近,观众看起来更有亲切感。”华娱卫视节目部负责人则表示,前两年流行的韩剧因为戏路单一,模式固定,因此台剧的出现势必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此外,台湾偶像剧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他们的收视习惯对剧集的走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9月,当央视宣布引进有史以来最长电视剧集526集的台剧《意难忘》时,这类不太为人注意的台剧才跃入人们视线,这则消息引起了天涯网友“华丽衣衫”的重视,作为28岁的“准成熟”男性,他毫不讳言自己是台剧粉丝,不过,他强调,自己喜欢的就是所谓“言情乡土戏”,例如165集的《天地有情》,《世间路》等。他有耐心追看如此之长的电视剧,是因为觉得“如果看进去了就不会觉得长了,只会嫌短。”在他看来,这类剧大部分是围绕着人的感情、道德、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样的主题展开,对于剧迷来说,“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些许作用,看多了还是会有启示的。”

  女性观众对台剧的热爱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后追捧琼瑶剧的传统。“还珠格格热”的当年,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统计均创当地全年最高值,其中,湖南平均收视率为45%,北京、山东均为44%,上海42%,江西、江苏、贵州在35%以上。

  34岁的董雪凌已经是一名8岁男孩的母亲,她大专毕业,另一个身份是在政府机关里做审计工作的公务员。

  董雪凌是家里的二姐,领着小妹看电视,填满了她少女记忆里的一大块内容。刚上初中的她,迷上了《几度夕阳红》、《六个梦》等。每晚爸妈都在耳边唠叨,这种剧又煽情又拖沓,讲话又哆声哆气,有什么好看的?

  爸妈的话像刮风一样,董却依旧看得很投入。那时的演员不仅戏路宽广,而且台词功力较好,念对白字正腔圆,国语较标准,没有时下台湾新晋偶像们吐字不清的“嗲”音,听来顺耳,亲切自然。不食人间烟火,有点矫情,有点造作,但不得不承认琼瑶小说及电影中的爱情比现代爱情更纯粹、更理想化,也更美。70年代生人一定都有过真的是“谈”和“说”出来的爱情,在人欲横流的今天,董雪凌坚持的是,她作为70年代生人埋在心底对那种纯真、执著、冒傻气的爱情的缅怀。

  内地剧:年龄结构偏大

  记者 石磊

  内地电视剧最想攻占的播放平台,当然是中央电视台1套的黄金剧场。

  在广州打工的广西人唐红莲,宿舍里电视只能看两个台,其中一个就是中央一套。

  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影响区域更集中在除广东、福建外的国内省份,例如唐红莲很喜欢看“说我们农村人”的《刘老根》和《乡村爱情》,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收视长红,而在广东、福建却反应平平。

  百度贴吧里有韩剧吧、日剧吧、台剧吧,但是没有内地剧吧。内地剧的分类,也比任何一种剧来得复杂: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普通百姓剧、言情剧、古装剧、武侠剧、历史正剧、军事革命剧、涉案剧、少儿剧等等。

  《西游记》、《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四世同堂》、《十六岁的花季》,每一部剧都凝聚了一代人在当年的集体记忆。聪明的媒体用了一句并不十分准确的成语——“万人空巷”来表述。那种酒肆茶楼观看,街头巷尾议论的盛况,仿佛仍历历在目。

  接受记者调查的31人中有18位为男性,13位为女性。其中钟爱内地剧的55岁以上的人占19人,他们的学历80%为初中或中专,30岁至54岁的7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5人。20岁至29岁的5名观众里,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9名55岁以上的电视观众均经历过全国只有八台样板戏的年代,也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视剧看一整年的时期,他们每晚7点必看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他们有阅读报纸的习惯并认真地相信每一个铅字无可质疑的真实性,他们至今仍是央视电视剧的忠实观众。而30岁至54岁的观众,尽管不自知,也是受父辈收视习惯的影响,也培养出了这种收视习惯,不过,他们添加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也是有选择地追看部分题材的内地剧。

  35岁的陈哥很不耐烦看拖沓的“爱来爱去”的韩日剧,也不喜欢港台腔腔。如果说他真正迷的电视剧明星,当属含而不露的陈道明,“2001年最后一部古装大戏”《康熙王朝》在中央八套开播时,第一日就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注意。根据尼尔森收视率调查显示,开播第一周《康熙王朝》北京地区最高收视率达到16.0%,遥遥领先同期播出的其他剧目。而在全国其他省市,该剧也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此外,《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这类军事题材剧,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主旋律影响高收视率,剧中更符合现代气质的英雄主义内涵,不仅扫荡了有过军戎岁月经历的观众,也抓住了当代男性观众的眼球。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