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拯救韩国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12:07 新民周刊

  中国电影把功夫卖到了全世界,韩国电影能否把特效卖给全世界呢?

  撰稿·王 倩(记者)

  曾经的韩国电影名声显赫,但如今从产量到票房都每况愈下。前来上海为《龙之战》做宣传的韩国导演沈炯来承认: “韩国电影的创作力正在下降,以往我们每年可以有120部左右的产量,但现在完全可以说‘没有’了。”

  韩国电影的本土市场日渐萎缩,和中国电影人合作成了韩国电影界“曲线救国”的招数。刘德华主演的大片《见龙卸 甲》大部分的资金来自韩国,《集结号》的战争特效由韩国人打造,而韩国人接下来希望被中国市场接受的,可能就是以《龙 之战》为代表的电脑CG特效技术了。

  韩国的特效

  好莱坞在韩国市场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韩国电影人也开始以能和好莱坞眉来眼去为荣。最新的人物是Rain,这 个以舞蹈歌手成名的艺人因韩剧《浪漫满屋》红透亚洲后,接拍了好莱坞大片《极速赛车》。该片目前正在美国和韩国上映, 但Rain在这部电影中的遭遇,有点像很多年前中国电影人刚刚开始闯荡好莱坞的场面:票房不佳不说,德国媒体说他是“ 日本人”,《时代周刊》甚至误将一个韩裔美国模特的照片当成了他。

  中国可以靠功夫打进好莱坞,成龙和李连杰可以靠《功夫之王》证明自己的能力,那韩国电影人的优势是什么呢?正 在为《龙之战》来中国做宣传的导演沈炯来说,“韩国目前没有进入好莱坞的任何一个优势。但靠特效也许会有进入好莱坞市 场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制作了这部电影。”

  这是沈炯来在特效电影上的第二次尝试。1999年沈炯来拍摄《怪兽大决战》时,他自己成立的Young-guart 电影公司雇佣了120人的团队来为电影打造CG效果。电影上映前被认为是开启韩国新电影工业的一个标志,影片的目标是 “不仅仅在韩国而是在全世界成为票房大片”,沈炯来被誉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时代周刊》甚至选他为“亚洲 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上映后的《怪兽大决战》因为故事羸弱、演员表演枯燥、电脑技术平庸,被批评得一无是处 ,票房也一败涂地。

  7年后沈炯来卷土重来,2007年他拍摄了投入8000万的《龙之战》,特效依然是影片的重点,占到了影片投 资的70%。“我这7年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在技术上的不断开发和升级。我做到了一点都不逊色于好莱坞的电脑特效技术, 而且这部电影已经打入了好莱坞的市场,在欧美上映的效果也非常好。这7年是值得的,我现在至少有这个技术。”

  虽然打着“好莱坞特效团队”的旗号,但最让沈炯来骄傲的是“技术部分百分百是由我们公司(韩国人)自己完成的 ,我们只是雇了好莱坞团队来制作音效部分”。从来没有其他地方的电影工作者敢在好莱坞特效面前“班门弄斧”,《龙之战 》如果单从特效层面来说称得上是不辱使命,当然前提条件是你不会介意这些特效场面看上去很像《哥斯拉》、《指环王》、 《星球大战》、《木乃伊》、《侏罗纪公园》、《狂莽之灾》、《金刚》和《独立日》。

  《龙之战》顺利地成为了2007年韩国最卖座影片,观影人次高达840万,在美国市场上也历史性地拿到了2000 多万美元的票房。但美国影评人还是视其为“烂片”,一部剧情漏洞百出的烂片,和中国式大片同一个毛病。“以往那些用韩 国演员说着韩语拍出的本土电影,可能是韩国国民或者一小部分人很喜欢的。但很难把这样的电影介绍给世界,介绍给西方市 场。出于这个考虑,所以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全球的,不能把它狭隘地局限在韩国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上。”沈炯来说。

  既然影片的定位是全球的,在中国上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韩国公映了半年后,沈炯来把《龙之战》拿到了中国市 场来探路。影片力争成为5月份内地市场的票房冠军只是其愿望之一,他更想借此把韩国人的电脑特效技术卖到中国市场:“ 电影特效不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产业。韩国率先去开发,有可能会改变美国垄断市场的局面。”

  这个模式在韩国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韩国电影人的爆破技术在《太极旗飘扬》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原班特效团队 在成功打造了《集结号》中的战争场面后,顺利地从国内多个电视剧组接到了生意。“严峻的市场条件下,韩国电影人不会坐 以待毙,所有的电影人都在共同努力。我们要多走出去,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沈炯来说。

  泡沫破碎了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韩国电影能进入中国市场,证明了他们的强大。但每个来中国的韩国电影人都承认一个事实 ,韩国电影处于危机中。他们迫不得已向外寻找更大的市场,其实也是在寻找不多的生存空间。

  《八月照相馆》、《老男孩》、《太极旗飘扬》、《汉江怪物》和《王的男人》……进入21世纪的韩国电影百花齐 放,韩国也成了东亚电影最有生机的地区。韩国电影在2004年达到了最高峰,全年票房120亿,观影人数超过1.2亿 人次。国内市场打得好莱坞没有还手之力,国际市场上扬威每个电影节,韩国电影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商业表现都无可挑剔, “韩流明星”大举进军亚洲邻国。没想到的是,短短两年后,韩国电影就风光不在,韩国电影的繁荣如泡沫般,破灭了。

  直观的数据很残忍。2006年上映的108部韩国国产影片,最终盈利的只有22部;2007年上映的112部 影片,实现盈利的不到13部,亏损数超过了90%。虽然2007年一部影片的平均制作费从2006年的50亿元下降到 了43亿韩元,不过一部影片的平均票房收入却只有24亿韩元,平均收益率为负42%。只有一句话,入不敷出了。

  韩国Cinemaservice电影制作发行公司的员工们在年初收到了公司的通报,“6月前请找好下一份工作 ”。这家公司在2007年制作发行的《黄真伊》、《儿子》和《打架》在票房上全部惨败,尤其是投资超过100亿韩元的 《黄真伊》,其票房低迷对公司的打击不言而喻。该公司今年还计划上映《神机箭》、《公共之敌1-1》等大片,但即使这 些影片全部大卖,也不见得能拯救陷入赤字的财政。类似原因而裁人的公司还有很多,所有人都承认这个论断,“已经无法继 续撑下去了,结构调整和裁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韩国电影在前几年的鼎盛时期因为大量投资资金的涌入而产生了很多泡沫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些泡沫全部挤掉”。

  政策支持一直是韩国电影得以发展的最大力量。最著名的就是“电影配额制”,这一制度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 始沿用,尽管经济部门为了外交策略曾要求降低本土电影的放映比例,但韩国文化部却坚持,韩国电影院的每一个厅每年必须 放满146天的本土电影。韩国人爱用国货,反映在电影圈就是对国产电影的支持。看看韩国电影每年最卖座片的题材,1999 年的《生死谍变》,2000年的《JSA共同戒备区》,2001年的《朋友》,2003年的《实尾岛》,2003年的 《太极旗飘扬》,清一色的军事题材,拍的人和看的人无不带着拳拳爱国心。

  2006年3月韩国政府通过了电影削减配额制度,电影院放映国产片的规定天数变成了73天,韩国电影最大的保 护伞没有了。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日益低迷,2006年观影人数超过200万人次的电影还有16部,到了2007年只剩 下了10部。外国电影的放映率逐步攀升,丧钟为每个韩国电影人敲响。

  2007年6月在上海参加国际电影节的韩国釜山电影节主席金东虎说,韩国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占有比例曾达到了 60%,但从2006年起韩国电影的增长速度有一些停滞,甚至是退步。“好莱坞电影又重新抬头,占据了韩国电影市场的 大部分。韩国电影人正在不断努力,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在这个交错的时代寻找对策,解决难题。”

  沈炯来的努力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