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失火,没救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1:31 新世纪周刊

  -推荐人/潘启雯

  从“青歌赛”脱身的余秋雨新出版的历史散文集《寻觅中华》,读者褒贬不一、是非短长、嘈嘈杂杂。但我们可以用 余秋雨的一句话来形容他的写作:“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这是 一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我锻铸了它,它也锻铸了我。”可以说,《寻觅中华》是历史的“壳”与作者感悟的结合体,即“ 人文景点+历史文化+感伤情怀+‘睿智思辨’”的结合体。正是这样的“结合体”,使得中学生和理工科大学生成为余氏作 品的最大拥趸者。

  如用严苛的标准来衡量,他的散文有很多方面的不足,而以煽情的文字(还应加上煽情的技巧)讲一些文科大学生所 应知应会的文史知识,正是余氏散文作品的一大“长处”。事实上,无论是之前的《文化苦旅》等著作,还是这本《寻觅中华 》,余秋雨都犯了“太过贪心”的错误和忌讳,像“着了魔”似的凭“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的叙述方式,妄图把中 国历史人物的灵魂和思想一网打尽。当然,在拿丰富的有说服力的史料来使人折服的同时,还不忘以精致的结构和颇有美感的 语言包装以助一臂之力——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余秋雨在大多篇章中,凭自己的头脑发热加进了某些虚构的故事情节,好 像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如何言语如何行事他都亲闻亲见过,这就造成了以言之凿凿的面目向广大读者灌输有悖于史实真相的不 负责任的效果,并蛊惑了一大批少男少女柔软的内心世界。

  像余秋雨这样,重了“外观设计”(语言、想象、故事情节),轻了“内墙砌砖”(历史的真实、真相),自然使文 章华而不实,缺少了应有的“文骨”(质品),削减了文章“质”的厚重和“品”的真正精华??所以,《寻觅中华》的缺, 说透了就是写作者的人品缺,就是人的人性缺。换句话来说,内容真实性“缩水”,从而使散文远离踏踏实实的大地,远离了 人性,欠缺了一颗赤子之心。不加修饰的、甚至难看的“真情实感”才是决定文章的内在品质,决定了文章的生命——这是文 章,也是为文者的“底线”。

  在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热情、激情甚至矫情叙述中,在如同老房子失火般的煽情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他只是一个 勤于“传经布道”、期望寻找到“健全文化人格”的文化商人;只是一个忙于在故纸堆中搜寻古人、沉于在山水间“思索”古 人、急于在文章中“宣讲”古人的文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