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传》连载三 把中国的声音传给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16:05 青年参考

  ::作者王凡

  吴建民同志是我国外交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世界知识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吴建民传》一书,记述了吴建民由一介普通 少年成长为魅力外交家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披露了我国一些外交大事的内幕。

  1990年底,吴建民出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他“交锋”的对象也从各国外交官转变为境外媒体记者。尽管受到了 苛刻的考验,但丰富的外交经历和对世界形势的广泛关注,令吴建民在新的岗位上进退自如,为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和塑造 中国的国际形象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1.首次亮相便遭遇刁钻问题

  吴建民于1990年12月底回到北京,他的新职务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接手这份工作之初,恰逢春节前后发布淡 季,这给了吴建民一些准备的时间。随后,他又做了一段时间的观摩,看前任李肇星如何工作。直到1991年3月21日星 期四下午,他才第一次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主持记者招待会,地点就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国际俱乐部。

  当天的报道只记录了两则提问:“你对最近柬埔寨抵抗力量领导人在北京会晤结果有何评论?”“法国等国认为应取 消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中国对此问题持何立场?”但那天的提问实际上并不止这两则。吴建民记得,有一位记者绕着弯对当 时正在筹备的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庆典活动提出了指摘。

  199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依照逢十大庆的惯例,中国为筹办这一庆典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那位记者就发问:“听说中国政府为搞西藏和平解放的庆祝活动花了不少钱,而西藏目前还是相当贫困的地区,把这些钱用于 治理贫困不是更好吗?何必搞这种华而不实的形式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突然,且语含批评,吴建民对此一点准备都没有。此刻,丰富的外交经历和对世界形势的广泛关注帮 了大忙。他不紧不慢地回应道:“1976年的时候,我在美国目睹了美国独立200周年的庆典。两年前是法国大革命200 周年,全世界无数人通过电视转播也都看到了当时的盛况。美国也有无家可归的人,欧洲也有穷人,按你的说法,那些搞庆典 的花费,是不是也应该用来帮助无家可归的和贫困的人们呢?西藏和平解放,继而废除了农奴制度,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难 道不值得很好地庆祝吗?”

  发言人的首次亮相对其本人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给外界的第一印象不佳的话,日后可能要用更多的精力来挽救和弥补 。但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难免百密一疏。像对西藏和平解放庆典的指摘,就完全出乎预想。然而,也恰恰是记者的刁难质询 ,给发言人提供了展露锋芒的机会,使原本可能比较平淡的例行过程泛起几许波澜,让到场的人们对首次亮相的发言人留下一 些不平淡的印象。

  2.“没必要将领导人的病情讲得过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吴建民逐渐认识到:在发布会上,发言人并不一定有问必答。因为发言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有 些问题确实是回答不了的。如果不能见机行事,就很可能落入记者的陷阱而处于被动地位。

  1992年初,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原定要访问一些东亚国家,但临行时心脏被检查出问题,遂住院治疗,很长一 段时间没有露面。而在那一段时间里,李鹏的行踪是很受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闻和猜测。

  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外记者当然也不满足于“由于健康原因取消访问”这样简单的解释,想打探出更进一步 的消息,刨根究底地追问“李鹏究竟怎么了”?还质问说,在一些国家,总理的身体健康出现状况,就会及时向公众发布,为 什么中国弄得如此神秘,不愿发布确切消息?

  “没必要将领导人的病情讲得过细”。吴建民在刚参加外交工作时就听到过这样的告诫。他随即告诉提问者:“各国 有各国的情况,各国做法不一样,不必强求一致嘛。”

  的确,就是在美国,总统的身体健康也一直被视为个人隐私和国家机密。例如,1981年里根总统遭枪击后,记者 很快就搞到病历传播了出去。白宫遂以此为教训,进一步强化了保密措施。4年后,里根又患了直肠癌,白宫一直按照自己的 时间表发布消息,始终回避“癌症”这个词,而且为了掩饰里根手术后要通过鼻饲进食的情况,还对外发布了一张里根夫人低 头亲吻躺在病床上的丈夫的照片,夫人的头正好遮挡住了鼻饲管。

  李鹏本人对吴建民的应答也很满意。他病愈后在一次外事活动中遇见吴建民,专门走过去同对方握了手,并且很客气 地说:“哎呀,这一段(治病期间)给你添麻烦了。”一位当时在发布会现场的以色列参赞事后也对吴建民说:“你这样回答 很好,讲得清楚,也是事实,各国做法就是不一样嘛!”

  3.上了“不同政见者”名单

  在吴建民担任发言人的这段时间里,中国依然处在摆脱西方制裁、恢复发展同各国正常关系的外交努力之中,困境和 负面的干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中国与美国、欧洲的关系,也不时因为一些具体事件的发生而时起时伏。

  此时此刻,及时而经常性地把中国的真实情况、正面的东西报道给世界,把中国的立场、希望世界听到的声音广泛地 传播出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吴建民除了做好发布会的工作,对西方缺乏深邃见地和战略眼光的错误判断提出批评外, 也更加频繁地在发布会之外和国外媒体的记者和官员们接触、交谈。

  1991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派国务卿贝克来华,希望他的访问能成为两国关系的转折点。贝克一到北京就表示 ,他此行将给中国的“篮子”里装进许多中国需要的东西,因此中国也应该给他带回的“篮子”里装三样东西:一个是防止武 器扩散,一个是经贸合作,还有一个就是人权。而中方当时最希望装进自己“篮子”的,是美国支持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 缔约国地位。于是,双方便围绕如何装满对方“篮子”的问题,展开了颇为艰苦的谈判。

  在贝克要求给他的“篮子”里放进人权时,中方坚持本国内政不得干涉的原则,不过仍然通报了一些美方关切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贝克在会上还拿出了一份不知是什么人拟的,号称是中国拘押的所谓“不同政见者”的名单,以讹传讹、错误 百出,“吴建民”的名字竟也在其中。钱其琛外长当即告诉贝克:“吴建民是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就在现场。”吴建民听见了 ,随即应声道:“我在。”贝克反应倒也相当机敏,随口说道:“噢,你放出来了!”众人顿时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原本有 些紧张的气氛也随之一扫而光。

  4.帮外国记者了解中国

  除了同记者交谈,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和他们的难处外,吴建民还特别注意记者们在发布会现场及会后报道的观察分 析。他发现,外国记者不喜欢听套话而喜欢提问题,觉得自己问出来的消息才是新闻,对发言人主动提供的东西不一定注意。 因此,要给记者一定的提问时间,并把自己要主动发布的东西巧妙地藏在对提问的答复里。

  慢慢地,吴建民摸出了其中的规律:记者们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不同的媒体记者有哪些不同的关注角度;自己的 话怎么说比较容易引起关注;什么样的话讲了,会上也有反响,却难以见诸报道;为什么有些话讲了,不会引起任何反应……

  刚好,外交部新闻司有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干部,对世界几大通讯社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报道做了一个月的抽样 调查,并按照经济类、政治类、社会问题类做了统计。经分析发现,政治类的报道,记者们通常要加进自己的观点,夹叙夹议 ;而经济类的报道,多数比较客观,不怎么掺杂主观评论。

  这样一来,吴建民就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在增长是记者们都感觉到的事实,而且能够被传播出去,并能形成中国给外 部的积极印象。于是,吴建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记者外出采访,并设法给他们提供更多采访经济新闻的便利。果不其然,由驻 华外国媒体记者采写的经济方面的报道此后明显多了起来,使外部世界能通过这些相对客观的报道,更多地了解现实的真实的 中国。

  为了把中国希望传播给世界的信息更及时广泛地发布出去,吴建民还常常思索在以往固有的做法中,有哪些还可以“ 弄得再好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觉得每周举行一次记者会不够,尤其是当有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的时候——西方制裁中 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就是终止高层互访吗?反过来讲,西方高层人士一个个地来中国访问,这本身不就证明了制裁的失败吗?

  于是,吴建民向外交部领导建议,今后凡有重要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除了给中国记者开吹风会外,也要给外国记者 吹吹风,还可以增加专门的新闻发布会。他的建议很快被部里采纳了,这样的吹风、发布会被定在香格里拉饭店举行。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段日子里,日本首相海部俊树、美国国务卿贝克、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来华访问的新闻发布 会,都是在香格里拉饭店举行的,包揽外国首脑来华的信息发布,成了香格里拉饭店那一时期的品牌。与此相应的是,饭店中 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在许多年后还清楚地记得吴建民那一次次匆匆闪过的身影。

  

  (节选自《吴建民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连载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