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有枪的《赤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09:48  新世纪周刊

  林奕华

  没有了枪,吴宇森放在三国赤壁里的英雄,就成了没有血肉、只有皮囊的提线木偶

  在吴宇森的《赤壁》中,那些三国英雄们都不怎么爱与人演对手戏,却情愿跟动物打交道。这真是很有趣的改编手法 ——《赤壁》的精神,不是都体现在苏轼的《赤壁怀古》之中了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都说吴宇森善于刻画“男性情谊”,但在《赤壁》里,为什么“男性情谊”都只是两个男人的“眉来眼去”?不要说 如《念奴娇》上半阙的壮观豪气没有在银幕上重现,就是描写周瑜与诸葛亮惺惺相惜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也未见分毫。容许我的疑心作祟:是不是没有了两把枪(或一切的武器)指住对方,吴宇森便呈现不了两个男人被爱和恨、冷 和热、利与弊的对立,及两极中间所带来的困境,还有心情?

  极端对立所产生的戏剧矛盾往往因容易理解而更易被欣赏。它也是十分好使好用的戏剧处境。例如“两雄相遇,彼此 用枪指住对方的眉心”这样的场面,观众觉得紧张是因为它已提供“谁先开枪”、“谁先中枪”两大悬念。说是悬念,其实观 众最关心的还不是当事人在想什么,而是这处境的变相承诺将以怎样的一番激战来兑现。

  我在看《赤壁》时一直无法投入,就算是那几场刘备孙权联手抵抗曹操的战役,也犹如几个男人在自说自话地调兵遣 将,感觉更像女孩们在玩办家家酒。对于战略,永远是一个人提出建议并加以阐释,遇上某大将出战不利,甲皱着眉看一看乙 ,乙亦随之用表情把“忧心”两字写在脸上,再望向代表阵上的前方。丙知道下一个镜头将是自己,便同样以“糟了,怎么办 呢”的神色,来告诉观众:英雄们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而这种拍摄手法,除了把主角都当成特约演员来处理,更大的问题是暴露了其实连导演也不知道敌人的“位置”在哪 里——吴宇森的“双雄”式电影往往是以对面的人为友为敌,一言不合便大可发挥他所擅长的暴力美学。但在《赤壁》中,因 对手曹操不在“现场”,却在每个敌对的人的印象和心里,导演要呈现的“战场”也不止于沙场,而更应投射在心理上。但吴 宇森刻意“重武轻文”,即便是文攻,他也刻意去除“友中有敌,敌中有友”的灰色地带。剧本把一众英雄的政治色彩洗得干 干净净,银幕上同仇敌忾的一群,不过是被牵一牵就动一动的提线木偶。

  不会写周瑜和诸葛亮的亦敌亦友还属其次。曹操这么复杂的枭雄,却只用“好色”来解释他发动战争的动机,这太过 离谱。你给所有好色的男人一支军队,他可能都会出征抢夺美人归——但这些男人都姓曹名操?如果不能突显曹操与董卓之别 ,那编剧和导演的人物塑造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赤壁》是一出以“宣扬团结”之名来避开三国主题的电影。三国是政治纷乱的时代,英雄的出现是由时势造成,他 们各自皆因客观环境或主观因素(如性格)有所不足而必须互补,悲剧就是发生在有着共同目标但阵营有别而不能避免的勾心 斗角。勾心斗角是戏剧的上佳材料,吴宇森却选择把可以支架起一部史诗的元素拆除丢掉,因为醉翁之意不在血肉,却在皮囊 。

  战争可以是野蛮的,但也可以是深刻而复杂的。我期望看到的《赤壁》不是人肉版的电动游戏,而是现代中国人有能 力以战争来表现我们民族和历史的深刻与复杂。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