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玉明
按照儒家礼书的设计,在许多礼仪性场合连怎么走路、走几步停一停都是规定好的。人大概不必长脑子,守规矩就行
老子学说,以虚无为本。这“虚无”二字,有时说得玄奥,有时却也平易切实;只是老先生的念头总是很特别,让人 疑惑他的大智慧莫非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老子》第十一章是个合适的例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字面上作些解释:辐,是车轮上起支撑作用的辐条,毂,是车轮中间用来安装车轴的空心木圈。老子的意思是:毂中 心是一处虚空,但正因为有这一处虚空,车轮才能够转动,才有“车之用”。下面又举例说,用泥土制作陶器,在陶器虚空的 部分,才发生它的作用;造一所房子,真正起房屋之用的地方,也是它的空间。概括而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 思是:“有”的部分,提供了条件和便利,“无”的部分,才发生效用。所以对任何事物,不能只见到“有”而不见到“无” 。
仅仅从浅层意义上看,这里所表达的思想也是与众不同的:一般人总是关注事物明确显示出来的有形的部分,老子则 关注事物的无形的虚空。据说二十世纪世界级的建筑大师、美国人赖特(FrankLloydWright)就对“当其无 ,有室之用”一句深有同感,认为他的建筑思想同样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顺带说,赖特的设计名作“流水别墅”,底层就是 一处广大的空间。
然而老子并不是管造房子的人,他肯定没有打算同赖特之流发生思想交流,他关心的是社会结构,人类群体共处的规 则,造车起房,在他不过是譬喻的材料。
那么,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所谓“有”是指什么呢?无非是法令、规章以及其他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的东西,如 习俗之类。对社会生活进行设计的人,有的很迷信具体规定的作用,他们似觉得只要依照社会身份的区别对各种人物的言行举 止、吃喝拉撒都建立相应的规则,让所有的人都一丝不苟地生活在条文的约束之下,就可以达成天下大治、万世平安。
儒家的礼书所构拟社会形态就代表这种理想。按照它的设计,在许多礼仪性场合连怎么走路、走几步停一停都是规定 好的。人大概不必长脑子,守规矩就行。
老子显然讨厌这种念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书中有如此尖锐的批评。《史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而 遭到他的冷言讥刺,与其说是史实还不如理解为关乎思想对立的寓言。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完全可以推导出 这样的结论:法令规章之类如果是必需,其真正有价值、有效用的地方,也恰恰是它的“虚空”,人依其“自然”之性自由活 动的空间,而不在于它规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怎样生活。
老子相信一种自然政治,相信老百姓的能力绝不会低于统治者,所以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政府根本没有必要立许多规矩,胡乱干预更是肇祸之端。
如此理解老子思想,它似乎和现代人所说的“民主”、“自由”存在相通之处。当年严复就曾试图通过重新阐释老子 ,来建立中国古典传统与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的沟通;而近些年《老子》在西方越来越热,也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包含着古典的 自由主义精神。现在说传统文化的人总喜欢谈孔孟,但恐怕老庄跟现代文化相融的地方倒是更多一些。
当然,孔孟也罢,老庄也罢,古人是在他们的生活里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思考或许在今天仍有启迪的意义,但总 不能指望古人早已给我们预设了光明大道。就说老子的“虚空”之论,其实也可以推导到另一个不同的方向:规则越是松动含 混,权力运作的空间越大。这也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