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德纲看相声的今天及未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8:41 南方网 | ||
朱玲 相声好像突然之间,重新被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郭德纲和德云社,带着大褂、折扇和方巾,在茶馆剧场,说着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新鲜又古朴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过瘾。不过,郭德纲的大受欢迎和相声的繁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只是因为,像郭德纲这样说相声的人,这些年来已经很少了。这符合了“物以
迅速而无孔不入的现代传播手段,使大多数娱乐产品都能短时间内大量复制和提供。人们很容易得到满足,也很容易厌倦。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追逐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的事物,郭德纲的广受欢迎,可能刚好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给人提供一种不那么容易被复制的娱乐。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朱砂没有,黄土为贵”。“如果倒退那么多年,老先生都在,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没有大奖赛,大家都在剧场茶馆里指着这个吃饭,我充其量混一个中等就算了不起了”。 的确,在有电视、有晚会和各种大奖赛的今天,我们难得听到多么好玩的相声,我们好像也没觉得多么需要听相声。可是有一天,见惯了机器流水线产品的人,突然看到一件手艺活,不禁要驻足赞叹;满世界的相声小品之后,人们发现,原来在茶馆听相声,可以和在体育馆看台看球赛一样有淋漓尽致的酣畅。在茶馆和小剧场里听说相声,让观众感受到交流和互动的快乐。这种难以复制的快乐,又因为有传统文化做底蕴,就显得更加可贵了。 手艺活珍贵,还因为必须要下苦功夫。说相声,唱大鼓,弹三弦,拉二胡,无不讲究“童子功”。所谓练“童子功”,就是要摸爬滚打,三年拜师,五更练功,耳濡目染,学习各种相关艺术,下苦功夫钻研。在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当一夜成名已成现实,肯下功夫磨技艺者显然寥寥无几。传统艺术传承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后继无人。为什么后继无人,因为没有人肯下“笨”功夫。不下笨功夫、苦功夫,靠一些花哨的噱头,是吸引不了观众的。 相声传统和我们所有的传统一样,都经历过人为的割裂和改造,也不断经历着现实的碰撞。传统艺术包括相声界整体水准不断滑落,导致从未间断过舞台实践的郭德纲脱颖而出。由此,有人评论,大家对郭德纲表达的肯定和希望,是媒体和舆论对相声艺术发展现状不满的变相表述———郭德纲的相声,并非说得尽善尽美,有的内容还需要去粗取精的提炼,但至少表明,传统是有根基的,那种难以大批量复制的细节功夫在今天仍然可能是鲜活的。 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当郭德纲的相声已经开始通过电视网络飞快地传播之后,他还能给我们说多少新鲜的相声?那种难以复制的精美手艺活的效果,还能不能总是如约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