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安替:阿拉伯人的光荣与梦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0:47 南方人物周刊
安替:阿拉伯人的光荣与梦想(图)

意见与异见-安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安替

  我和半岛北京社长伊扎特是好朋友,虽然他一直不喜欢我和美国人走得近。我向他提过要为《意见与异见——半岛电视台的崛起》写书评,他直接就和我说,“什么时候中国人自己写一本半岛的书?”

  我自己知道答案。发现巴勒斯坦难民营每家楼顶都有一个生锈的“锅”的时候,我明白了半岛穿越国界的力量的来源,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尚未达到向半岛学习的地步。之前清华某传媒教授和伊扎特有场学术讨论,这位教授说,半岛的崛起代表着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努力,可以被中国媒体借鉴,伊扎特却反驳说,半岛只是在做一个真正的没有审查的媒体而已,做的只是新闻,不为任何人说话,这才是中国首先可以借鉴的。

  黎瑞刚等人译的这本书,生动解释了半岛运作的大部分秘密。半岛1996年开台以来,其记者分别被不同国家的人群认为是CIA特工、犹太复国主义者、阿拉伯反政府人士、萨达姆间谍和拉登代言人。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对它的指责其实正好表明,其台训“意见与异见”真正被执行着——半岛只是一个阿拉伯语的新闻和言论平台,这里你能看到比其他媒体更加贴近真实的中东。

  美国人讨厌半岛,正如他们不乐见真正的民主在阿拉伯国家实现一样。无论在巴勒斯坦、约旦、

伊拉克还是埃及,近期民主试验总是反美声音获胜,而半岛开创的阿拉伯媒体言论自由时代,也使被阿拉伯各政府压制的民众反美情绪得以呈现。在“反美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与“亲美的专制和新闻控制”之间,美国政府在很多时候都选择了后者。但是,阿拉伯民众却热情地拥抱了这种美国式的选举民主,而阿拉伯的观众,更是废寝忘食地热爱着新出现的新闻和言论自由。因为,连美国人自己也明白,民主和言论自由人人喜爱,不分西方和阿拉伯。

  为维护这样的新闻和言论自由,半岛付出了沉重代价,数个记者站被所在国政府关闭、两个分社被美军炸毁、记者被美军炸死、很多人被以各种罪名逮捕。但他们依然不改“意见与异见”方针,顽强地在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政府的压力下,继续坚持阿拉伯人的言论自由理想。这种阿拉伯人的美好理想,就是半岛崛起的第一秘密。

  另外的魔力来自于所谓阿拉伯。半岛虽然总部在卡塔尔,却以报道阿拉伯人世界事务为己任,成为1亿多阿拉伯人地区的第一信息来源。其使用的标准阿拉伯语已逐渐成为阿拉伯人模仿的对象。阿盟22个国家的人民,通过半岛电视台直播,第一次真诚地认为22个国家都属于一个阿拉伯社区,产生了比欧盟人民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感。甚至在英美的阿拉伯人,也通过半岛达成对故乡的认同。阿拉伯,不再是虚幻的地理名词而成为一种政治现实。从此,巴勒斯坦问题、伊拉克问题、黎巴嫩问题,就永久地成为了阿拉伯问题。这恐怕是西方人更加担心的东西——英国分而治之下的阿拉伯殖民地,今天终于真正开始成为一个民族。

  我打一个可以让国人理解的比方。如果清末西方列强把4亿中国人分成了30个说汉语的小国家,而今天突然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汉语媒体,关怀全中国人自己的事务,那会是多么让族人疯狂的事情啊!而族人的这种疯狂,对其他希望控制这个地区的大国来说,又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

  一个完全遵守西方新闻职业伦理、又热情为阿拉伯民族服务的半岛电视台,承载着阿拉伯人的光荣与梦想,其成功实属必然。这样的成功经验,我们中国人该从何处学起?如果没到学的时候,或者我这样作一个中肯的建议:中国所有的新闻系学生,在大谈新闻责任和民族感情之前,先认真读完这本书,如何?

  《风云侧记》

  作家、报人袁鹰自1953年初入《人民日报》,至1986年底离职休养,一直从事副刊编辑,长期接近风口浪尖、漩涡中心。老来回首,他随手记下了一些耳闻目睹的真相,一些值得咀嚼回味的事实,一些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是非。当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如电影《武训传》讨论、《红楼梦研究》批判、大跃进、反右、十年浩劫、拨乱反正等,当代文坛的一些要人,如冰心、夏衍、胡乔木、周扬、邓拓、袁水拍、陈笑雨、赵朴初、赵丹等,着墨尤多。

  《王芳回忆录》

  王芳曾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文革”中因经手侦破“18号案件”——揭发江青匿名信案件,熟知江青不可告人的历史,被江青点名押解北京、武装看管审查达7年之久,后经毛泽东批示才重获自由。“四人帮”倒台之后,他担任预审组长,后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检察员,参加对林彪、江青集团的审查工作。此后先后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公安部部长。为保存珍贵史料,公安部指定离休多年的王芳撰写回忆录。在秘书的协助下,他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谋杀的解析》

  本书是由美国著名宪法学权威、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贾德·鲁本菲尔德基于大量史实创作的历史惊悚罪案小说。以弗洛伊德著名案例“少女杜拉的故事”为核心,借弗洛伊德围绕“性、梦和思维”阐发的俄底浦斯情结与“梦的解析”理论,将悬疑凶案的破解过程,以智性小说和

纪实文学的手法展现。在探究纽约富家少女连环遇害案谜底的同时,读者还将获悉曼哈顿大桥建造经过、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密切关系,以及两人所呈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人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