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北京交通大学知名校友——郑振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2:01 北京交大新闻网

一 生 平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17年,郑振铎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曾作为学生代表
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岁的他,从“红果园”走向了中国文坛。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郑振铎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他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成为新文学的旗手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

  1931年起历任燕京大学、暨南大学等名校教授,并在上海主编《文学季刊》、《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他发起参与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了《救亡日报》,成为抗战文学的先锋骨干。接着,他还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

  1949年以后,郑振铎历任全国第一、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苏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六十岁。

  郑振铎一生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巴金先生回忆起郑振铎,写道:“振铎就是这样一个令人不能忘记的人。我认识他将近三十年,我们常常见面,我们中间也有过争论,但是我一直敬爱他。在他身边我觉得非常安全,因为他关心朋友,也能毫无顾忌地批评朋友,而且更喜欢毫无保留地帮助朋友。他为人正直,热情,喜欢帮助年青人,鼓励人走新的前进的道路,三十年来有不少的帮助,受过他的鼓舞,我也是其中之一……振铎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我每次跟他见面,他的谈话中都流露出这种深切的爱。他曾参见过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做过救亡的工作。在上海‘五卅’惨案的日子里,他写过许多抗议和控诉的文章,做过许多事情。在上海沦为‘孤岛’的时期,他也曾监守在文化岗位上跟日伪作过长期的斗争……在解放前,尤其是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常常一个人做几个人的事情。他惟恐他的工作会受到阻挠,所以一有机会,他总是尽力多做。我常常听见他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应当做的事情太多,不努力做,不赶快做是不行的。’我也注意到他有时在工作中表现了粗枝大叶的作风。但是我不能不承认他气魄大,精力充沛,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工作者……”

二 文物古籍专家

  郑振铎先生不仅是现代文化界著名学者、作家,也是古籍版本和文物收藏、鉴赏家。

  叶圣陶先生回忆起他对藏书的热爱程度,描写到:“振铎讲究版本,好像跟一般藏书家又不尽相同。他注重书版的款式和字体,尤其注重图版——藏书家注重图版的较少,振铎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就书的类别而言,他的搜集注重戏曲和小说,凡是罕见的,不管印本抄本,残的破的,他都当做宝贝。宝贝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往往在书铺里翻了一通,结果一无所得。他稍稍有些生气,喃喃地说‘可恶之极,一本书也没有!’满架满柜的书,在他看来都不称其为书……”

  1949年以前,孱弱的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饱受列强的欺辱,在文化上也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继书画、善本古籍后,陶俑又成为国外抢购的目标,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为了不使更多的文物沦落异域外邦,郑振铎以一介清贫书生四处奔波,不惜举债与实力雄厚的国外公私收藏机构相比争。为此,他不得不在夜阑人静时拼命撰写和翻译文稿,以偿还巨额的债务,因此而拥有丰富的个人陶俑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振铎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鉴于一些博物馆藏品种类存在缺项的局面,他萌生将自己收藏的全部陶俑捐献给国家的想法。1952年6月16日,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提出拟将个人收藏的全部陶俑贡献给中央人民政府,将这些文物陈列于博物馆中,一方面弥补博物馆藏品之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裨益科学研究。

  周恩来当即指示文化部办理此事,并对郑振铎先生这一爱国举动表示赞赏。1952年9月14日,郑振铎先生捐献的655件文物拨交故宫博物院。这批私人收藏品横贯汉、魏至两宋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品种丰富多样,仪仗、宴乐、出行、狩猎俑无所不包,俨然一幅展开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三 整理文化遗产

  郑振铎对中国古典文学遗产的整理研究工作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二十年代初,他在撰写有关论文的同时,就开始编写有关书目、提要等等,大多具有开辟道路、指示门径的性质。例如,他最早对《毛诗序》的研究、批判,和对历代《诗经》研究书目的整理,一举理清了几千年来的一笔糊涂帐,并带有方法论的启示。他编写的提要、书目等遍及古代戏曲、小说、民间说唱文学等各个领域,不少都是第一次的整理。他撰写的中国文学年表、古代作家生卒表等等,给后学者提供了帮助。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他在研究文化典籍的同时,把整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掘被湮没,被忽视的优秀作品,并加以整理、编选和出版。尤其在古代民歌、短篇小说和戏曲方面,成绩卓越。例如,他编选出版了《白雪遗音选》、《挂枝儿》等民歌俗调,影印出版了清人杂剧初集和二集等。在上海从事编辑工作时,在主编的《世界文库》里,发表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而且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整理标点的,其中特别有名的就有《金瓶梅》的删节整理和《警世通言》、《醒事恒言》等书籍的标点整理。还有一件不被人重视的工作,是他在1926年后编选整理了三卷《中国短篇小说集》,第一次较系统而有代表性地展示我国从唐代至清代的文言与平话短篇小说的全貌,一洗当时日本人编的《支那短篇小说》之疏误。其中第一集可与鲁迅后来出版的《唐人传奇集》相貔美,并得到鲁迅的赞扬:“扫荡烟埃、斥伪返本,积年堙郁,一旦霍然。”

  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他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更为保卫和抢救文学遗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工作。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38年,为国家抢救收购了一部《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戏曲总集,保存元明杂剧242种,其中100多种是久湮的孤本。郑振铎先生自己说,这个收获,在文学遗产的继承方面不亚于“内阁大库”的打开,不亚于安阳甲骨文字的出现,不亚于敦煌千佛洞抄本的发现。在上海沦陷时期,他还秘密地遍选影印出版了《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等书。

  解放后,他参加和领导了全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他自己在百忙中仍然亲自参加有关整理编辑工作。例如,标点整理《水浒全传》等。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并实际是一人编辑了工程浩大的《古本戏曲丛刊》。这是中国古代戏曲集集大成的几乎一劳永逸的整理工作,可是他只编好四集就遇难了,此后这一工作便长期停顿。

  八十年代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已决定将此列为国家重点计划。李一氓指出:“这件事不仅是中国戏剧界的大事情,也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情”。

四 文坛组织家活动家

  郑振铎是一名卓越的文坛组织活动家。他做了很多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工作,促进了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在新文学社团的组织和领导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年代初带头发起组织了我国现代第一个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8年底,他做为重要发起人参加组织了“中国著作者协会”,这个组织实际上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前身;1935年底,他做为核心人物参加了解散“左联”、成立新的“中国文艺家协会”的工作;1936年9月,他与鲁迅、郭沫若等人联名签署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他是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夏衍认为,这个宣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艺界第一个大联合、大团结的文件,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而郑振铎为促进这个大联合、大团结立下了功劳。

  郑振铎一生主编及参与主编了大量的文艺书刊,起到了对文坛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他编辑和参与主编的书刊、报刊数量很少有人可以企及。在丛书方面,《文学研究会丛书》和《世界文库》都是气魄宏伟的。在报刊方面,从《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到《文学》月刊、《文学季刊》,再到《文艺复兴》,在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抗战中的几年外,一脉相承,都是各时期全国第一流的,可谓居全国文坛之中心,对现代中国文学史影响之久远是难以为继的。

  郑振铎做为一名中国近代文坛组织活动家,在文学新人的发现与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同辈的作家中,不少得到过他的帮助。例如,郁达夫第一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是由他编辑发表的,而众多文坛知名作家:老舍、许地山、黄庐隐、王任叔等人最早发表的作品,都在他的帮助下问世。

  稍后一点成名的中国著名作家中:巴金、夏衍、赵景深、许杰、傅东华、丁玲、胡也频、吴文祺等等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都得到过他的鼎力帮助。

  端木蕻良在三十年代写给鲁迅的信中提到,当时文学青年中流传着“南迅北铎”的口碑,在奖掖后学方面,他与鲁迅不分端倪。长期从事编辑和文学事业,他以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他:“西谛先生对青年人的爱护,除了鲁迅先生外,恐怕并世无二。”

五 结 语

  对于推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有过这样一段著名评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东方,1919年狂飙横卷的“五四”运动,是神州大地上从未有过的伟大的进步变革,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五四时代,在中国的新文学和新文化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先锋人物。仰望“五四”文学星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何等迷人!而郑振铎先生,正是“五四”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的一名真正的战士!闪耀在现代中国文坛璀灿的群星之中,他的一生熠熠生辉,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辉煌。

  曾求学于“红果园”的郑振铎先生,亲身经历了历史的风云际会,见证和参与了巨变的中国和中国的巨变,他的精彩人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精彩,是现代历史的精彩,更是我们北京交大的骄傲。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