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中科大校长:国家不应长期特殊关照北大清华(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4:28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石 岩 万 静 重点、非重点,两难的选择 南方周末:建设重点大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纪宝成:“985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方针是对的。1954年,中国就建起了6所重点大学,人大、北大、清华、哈工大、北医、北农都在其中……1960年代就有几十所重点大学了,到1978年就有上百所了,然后才有“211工程”,才有“985工程”。 南方周末:您认为建设重点院校这种政策本身是合理的吗? 纪宝成:这在任何国家都是的。我们叫重点,人家叫名校。 南方周末:但名校和重点的不同在于,“名校”是百年老店,是自己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恕我直言,像中科大、人大这样的学校可能在一两年内就树立起自己的地位,而这是一种倾斜的结果。 纪宝成:那不能这么讲。人民大学是从延安时代的陕北公学发展而来。当时全国那么多知识青年,那么多著名学者奔赴延安,到1950年组建人大时也已经有十几年下来了,很多精英都集中在这个学校。中科大是科学院建的,科学院的多少精英都为这个学校的发展出过力。这两所学校也是几十年的老店,也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南方周末:它们当年享受的待遇可能就是今天清华、北大享受的待遇。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重点高校”这个谱系的存在本身就不是那么合理的,有“重点”就有“非重点”,而重点势必从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 纪宝成: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中国有1000多所高等学校,每所学校都是同样的投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研究型大学大约只有几十所,然后是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这些学校分类进行投资和指导,我认为这应该是允许的。在同一类型的学校里,政策应该是基本平等的,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排除国家特殊重点建设什么东西。因为,高科技、重点人文学科的研究是不需要全面开花的,在有基础的地方投入可能费用最小、效果最明显。 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