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接考生的车占满了街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4:53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重庆6月7日电(记者田文生)8时35分,记者匆匆走进雾都宾馆的一个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了。可是,今天记者在半小时前便上了出租车,而在前天,记者仅仅花了10分钟就走完相同的路程。
堵车源于一所举行高考的学校,在靠近校门的街道一侧,一辆接一辆地停满了小轿车,它们是送考生到学校后,一直停在这里等着接考生考完回家的。占道的几十辆车让单向两车道成了一车道,当交警过来让这些车辆驶离现场时,所有人都堆满了笑地恳求通融。“每年高考堵车都比平时更厉害一些。”出租车司机看着等待记时表上不断跳跃的数字说,“当父母的,恨不得自己帮娃娃考,我们理解。” 附近三五成团地站着陪考的家属,停在拥塞的车流中的记者,可以清晰地听见他们的对话,高考是他们惟一的主题,任何不利信息都被他们放大到异常严重的地步,“啷个才能让娃娃睡得好些嘛?”一位正为孩子昨晚睡得不太安稳犯愁的女士焦急地向旁人取经。 今年的高考是重庆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生人数、考试工作人员人数、考场数,都创下了历史新高。172219名高考考生将分别走进5814个考场,而今年全国有1217所高校计划在重庆招生10.0067万人,约六成考生有望进入高校课堂。 事实上,这并不是重庆17万余名高考考生的一次“战斗”,同时也是一次数以百万计的重庆市民参与的“战役”,高考成了不少家庭一段时间以来压倒一切的最重大问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细节(比如看电视的音量和关电视的时间)。记者的一位老邻居甚至提前3天便一丝不苟地做好了孙子参加高考期间的菜单,这份经多次斟酌才定稿的菜单不只是凝聚着这位老奶奶提前多日专程前往书店查阅营养书籍的心得,更写满了整个家庭合乎情理却未必合乎科学的过度关注。 相关专题:2006年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