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留守孩子”该怎么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0:10 海峡都市报

  N李晓蓉

  写在前面:“我在外头工作,孩子在老家,很不听话”、“我每次打电话回去,孩子都不和我说话”,近来,本刊教育心理热线接到不少读者电话,有的是在泉州工作的外来务工家长,有的是外出做生意的泉州家长。他们最大的苦恼就是:自己在外打拼,而在家的孩子却疏于管教。

  该怎么教育这群留守在家的孩子?本期,让我们听听海都心理专家怎么为你支招。家长们如果在孩子教育心理方向有什么疑惑,可拨打本刊心理热线:13655994920。本期专家:黎明大学职业心理咨询师叶彦琪.

  【症状一:性格自我爱逃课】

  “我不知道要不要把孩子接过来。”晋江的林女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自己和老公从江西到晋江打工已经三四年了,夫妻俩只有过年时才回家。孩子今年7岁,在当地的小学读一年级,平时只能寄住在外婆家。

  林女士说自己的孩子书读得很不好,才一年级,考试就不及格。平时很调皮,在外婆家谁的话都不听,一送他上学就逃课。如果林女士责备他,孩子还会反驳“你们都不在我身边,我不会做的作业也找不到人问”、“学好了也没意思”之类的话,父母听了很伤心。林女士很担心,孩子成绩没起色,并且越来越不听话,是不是该把孩子接到晋江读书?

  点评: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因为缺少及时的家庭关爱和教育引导,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比较自我,在学校里也比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很多“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等长辈在一起生活,他们对孩子比较溺爱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林女士的孩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放弃学习的“留守儿童”,而且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或者是很少得到表扬认同,孩子无形中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最好能够跟随父母生活。

  【症状二:小小年纪想“寻死”】

  “我女儿今年都十六了,我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跟女儿说话了。”在泉州打工的黄女士说,从女儿10岁起,夫妻俩就到泉州市区打工,一年只回家一趟,从那时起,女儿就跟自己疏远了。

  黄女士说,自己有一侄女幼年失亲,一年中有段时间会寄住在黄女士家中。黄女士在家的时候,对两个女孩都一视同仁,但女儿总说妈妈对侄女比对自己好,还曾问她“妈妈,我是不是你生的”?

  出来打工后,黄女士跟女儿都是电话联系,但女儿从来不会和她说什么,也不主动找她,反而是黄女士时常找不着女儿。女儿在十一二岁时还曾说过“想寻死”。

  现在女儿16岁了,不肯在家里住,还会偷拿外婆、亲戚家的衣服和财物,被发现了还说自己没偷。尽管黄女士每月汇钱,但女儿偷东西的习性不改,暑假时黄女士曾把女儿接来泉州,但女儿哪也不去就是闹着要回家。

  点评:像这类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在家中成长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正常的家庭幸福,再加上负责照顾他们的亲属毕竟不是自己的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因此这些孩子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行为、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

  黄女士的女儿就是如此,十一二岁就说“不想活”了,这是长期缺乏关爱的生活在她心灵上造成的阴影。同时也造成她心理上易常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又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关心,造成她逐渐形成孤僻、易走极端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偷拿钱财的行为。同时由于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比较自闭,造成母女亲情上的缺失,黄女士无法走入女儿的内心。

  【症状三:读书不如混社会】

  家住石狮的陈小姐一直担心弟弟的学习。陈小弟今年上初三,爸爸和妈妈自陈小弟小学毕业后就走关系,好不容易才帮他找到市区一所中学寄宿读书,随后爸妈就去了南京做生意。陈小姐那时在外地读职专,也只有放假了才能见到弟弟。

  以前陈小弟小学成绩很优秀,但自从到市区寄宿读中学以后,成绩就从实验班水准直线下滑到中下水平。现在上课不注意听,也不愿意听老师的话,有时还会顶嘴,跟老师对着干。

  陈小姐说,弟弟平时都住在学校内,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不怎么说话,不论是自己还是父母,他连理都不理。家里只要一提起学习的事,他就走回自己的房间玩网络游戏,连沟通的机会都不给。

  但是“他很讲义气”,在班上,如果是陈小弟的朋友出事,他都会顶着。但只要一提读书,他就不说话,问多了他急了就说“读书干什么,读好了也没用,还不如早点到社会上混”。

  点评:陈小弟的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关注。像陈小弟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而陈小姐作为临时监护人,自身也只是一个孩子,她对弟弟的关爱无法取代父母、家庭的作用。像陈小姐这样,往往只能看到弟弟成绩不好,但很难关注到弟弟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而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往往会向同龄伙伴寻求关爱,很容易交上一些不好的朋友,或者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陈小姐说弟弟“讲义气,为朋友顶着”,还有陈小弟说的“读书不如混社会”。

  【症状四:不愿和父母沟通】

  “打电话回家,我小孩都不接我电话,好像不认识我似的。”李先生说,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自己和妻子就到晋江打工。现在孩子虚岁6岁,平时住在爷爷家。夫妻俩打电话回家时,孩子都不爱接电话,即使接了也是不说话。

  李先生说孩子在家里特别调皮,去年妻子特意在家待了一年想教育好孩子。但孩子不愿意学习,而且不听妻子的话,6岁大的孩子到现在连数数都不会,脾气还很大,说他一句他回一句,打他一下他也回打你一下。气得妻子几次把孩子抓起来打一顿,但孩子仍然屡犯屡打,屡打屡犯。

  点评: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亲情的缺失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

  对这类孩子的教育,要付出更多的关爱,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责打”方式,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更大的伤害,对孩子行为习惯的纠正有害无益。像李先生的孩子,很明显,责打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屡打屡犯”。

  □专家提醒

  给“留守孩子”多一些关爱

  家庭教育对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类父母在外、寄居亲属家中的“留守孩子”往往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会感到自卑:别的孩子一家人聚在一起,自己却没有;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如果有人欺负或歧视他们,他们就会出现退缩或攻击,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而在外工作的父母往往只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他们与孩子的沟通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如“成绩如何、听不听话、钱够不够”,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况往往不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孩子缺乏引导,往往会出现厌学、不想学习、逃学、弃学甚至出现打架斗殴、偷东西等情况。

  像这些问题,孩子的父母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父母应该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不要走远,以便可以随时回来看望孩子。

  如果距离比较遥远,父母应该把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或通信地址告诉孩子,让孩子主动与自己进行交流。平时,当父母的也应该经常打电话或写信与孩子进行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惑,给予精神、思想上的帮助。

  具体来说,一是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每个星期要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再加上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相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样既可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也有帮助。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与照顾孩子的亲属沟通,对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加强教育。同时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