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曾春光:就业不妨从“小时工”做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5日00:04 红网

  “我一开始也没想当‘小时工’,但做了几个月后,觉得比朝九晚五上班还要自由。”大学毕业生小黄目前在一家宾馆当“小时工”,在大堂弹奏钢琴作为宾馆的背景音乐,“现在的工作我挺满意,1小时100元,环境也好,我希望能多找几份这样的工作。”在上海,“小时化生存”正成为大中专毕业生群体的一条就业新路,也成为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技能的一条途径。来自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在目前上海为数100多万的“小时工”从业人员中,有14%是近3年来的大中专毕业生(5月4日新华网)。

  众所周知,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经济增长提供的新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其次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第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时工”受欢迎,应当是迟早的事情。

  “小时工”受欢迎,值得庆贺,说明“小时工”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强。不过,“小时工”能够解决就业的所有问题吗?显然不能完全解决。既然如此,有人要追问:“小时工”的现实意义何在?

  不妨先看看现实。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供过于求”,使得很多应届大学生难以生存,每月下来房租、水电、煤气等,还没算上吃饭钱已经有大半的收入没了,更别说为将来存钱买房留点积蓄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业门槛低、工作形式灵活自由的“小时工”,自然就受到了越来越多职场新人的青睐。因为打“小时工”,就为生存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而据报道,上海的“小时工”工资指导价:同声传译日薪2000-7000元。

  应当承认,目前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生“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等就业观仍有较大的市场。这种思想认识的后果往往导致:有人无工做,有工无人做。这种现状提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小时工”,热情关心“小时工”。全社会都要重视“小时工”,努力提高“小时工”的相关待遇,营造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时工”已形成三大特征:可自主支配工作和休息时间,自由度大;可身兼数职,在不同工作和生活场所“切换频道”;个人兴趣和赚钱可“完美结合”。这一用工形式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全日制用工模式,也适应了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需要,已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而为规范用人单位非全日制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于2003年5月30日出台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从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

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管理与服务等5个方面对使用小时工的问题进行了规范。

  总之,就业市场的需求变了,已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仅靠一张学位证书或毕业文凭就可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日子,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大中专毕业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前社会需求的现实,理性调整期望值,不妨先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小时工”做起。

作者:曾春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