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2006年高考专题 > 正文

耿银平:一名中学教师对明年高考的四个愿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03:01 中国青年报

  耿银平

  今年的高考终于在紧锣密鼓中结束了。想到高考已成为轰轰烈烈的“社会蒸烤”和“压力拷问”,笔者对明年高考郑重提出几点愿望。

  第一,注重知识考试,也要注重人格和道德考试。考试是检验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
的重要手段,对孩子的人格升华和心智提升是一种必要的“人格充电”。可现在的孩子成了“考试机器”,成为“贵族考生”,人格懒惰,缺乏道德上进,产生道德不良。6月6日《春城晚报》报道,在连续三届的“爱心送考”活动中有些现象令人心寒,极少数家长和考生把坐爱心车误认为理所当然,挑三拣四,稍不如意就对爱心司机提出种种要求,甚至连向爱心司机说声谢谢都要让记者转达,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

  在考试实践中,“为人论”再次受到了亵渎。虽然人们都知道“当人们淡忘了他在学校里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知道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非智力因素以及道德养成,可一遇到分数、功名和前途,家长、社会也就很容易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剥夺孩子体验规则、遵守规则的道德养成,为孩子提供了“微米一样的精致关怀”。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于社会的品质和公民素质屡屡受到轻视。

  第二,注重人性细化呵护,别忘了社会规则和法制尊严。为孩子提供舒适和谐考试环境是应该的,可我们的舒适已经陷入了“人性化崇拜误区”、“细节化崇拜误区”:有的地方放开了“禁厕令”;长沙市教育局等发出倡议,高考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车、私车族及上班族,请尽量提前上班或不开车上班,以免因交通拥堵影响考生的情绪,甚至耽误了孩子考试。6月9日《江淮晨报》报道,英语考试时间,为了让参加考试的孩子在英语听力测试时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巢湖四中考点的考生家长们竟欲拦截火车;有的接送考生的车辆还可以违规闯红灯等。这些所谓的好心虽都是为了学生,可在此类过分细化呵护中,我们总是在强调让考试规则为学生让路,让社会习惯为考生改变。高考需要压倒一切,学生应该具备的规则意识和遵守意识哪里去了呢?难道参加高考就可以违反法律吗?

  希望明年,社会能够从“头脑发昏”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关怀可以,不能走过了头;爱护可以,别拿法律和规则开玩笑。创造法制、理性、温馨而有人情味的考试环境。

  第三,注重高考,别再陷入“不道德怪圈”。商家、媒体正常关注高考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一位时评家所言:“高考经济”正在蜕变成“不道德经济”。报刊推出的高考专版,从高考经验、高考套餐、高考后旅游、谢师宴等高考系列,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报道阵地。这种轰轰烈烈关注正是媒体作为社会代言人的一种趋炎附势、缺乏独立自主的高考价值判断的表现,是媒体不得不从众的舆论盲目炒作。除了制造紧张气氛,能给考生带来什么样的实际作用呢?无非是扩大了媒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发行量,赚到了利润而已。

  希望明年,媒体能从正面、积极、健康的“冷眼角度”,用平常心对待高考,别再为报道而报道,而不是为考试而报道;有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对“高考不道德经济”进行必要的行业规范,切断不良利益链条,为考生提供更优秀和谐的商业环境。

  第四,注重“高分向往”,别再陷入“求神拜佛误区”。6月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一些考生或家长为使考生高考取得好成绩,热衷起算命打卦。记者从南京栖霞寺了解到,这些天前来该寺联络办理此类法事的不乏考生家长。用求神拜佛、膜拜大仙之类的“迷信唯心”来渴望高分数可谓是屡见不鲜。这些家长有病乱投医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将高分向往寄托到毫无根据的鬼神道士身上,能有效吗?其实,能够拯救自己的只是艰苦努力,所以,这种精神迷乱正是学习观的方向偏离。希望学校和媒体对这样的“精神不良”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多进行正面引导,化解这种精神危机。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学

  相关专题:2006年高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