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2006年高考专题 > 正文

新京报:体育加分作弊有损高考公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06:18 新京报

  6月12日至13日,在湖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中,3407名手持省、市级比赛获奖证书和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参加测试者中,竟有上千人根本不具有达标的能力(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虽然此次测试的最终结果还没有正式公布,但从《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来看,这个估计还是保守的。根据记者对几个考点的现场调查,发现大量考生的测试成绩远远低于合格
标准,体现不出任何体育竞赛优胜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根本就没有达标的可能。

  这就意味着,他们手中的各种证书的来源值得怀疑。

  按照湖南省的规定,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在参加省、市级的体育比赛中获得优胜名次的,以及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通过省里统一测试之后,可以享受高考加分的政策照顾。这次组织的统一测试,就是为了对这些具有加分条件的考生进行资格确认。从常识出发,考虑到临场发挥等特殊原因,存在少数不能达标的人应该是合理的。但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这逆向印证了在优胜者资格和运动员证书取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高考,作为许多年轻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贯穿的是“考分面前人人平等”的简单公正逻辑,对草根阶层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自然不在话下。

  高考中,想到所谓“一分压死人”的残酷,许多考生和家长不寒而栗。通过体育竞赛获得10-20分的加分,无疑在竞争的起跑线上占得了先机。而通过这种利益驱动机制,鼓励青少年勇于并乐于参加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质,确实也是一种向素质教育靠近的正确态度。然而,紧跟利益而来的,不全都是阳光下的合理竞争,还有腐败。

  为了防止在加分资格上的弄虚作假,湖南省采取了统一测试加以确认的办法。这有着积极的正面的意义。但是,原始资格准入链条上的腐败力量,是不是也有可能渗透进这个为了矫正腐败而设立的确认机制上来呢?这是值得警惕的。为什么那么多没能达标的考生,还能如此乐观地对记者说“可以想办法”?看来,确认机制上必然存有漏洞。

  有一种意见,是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招生的做法,把“加分”、“破格”等权力交给各高校。但在目前高校的产权条件下,打通高校的“关节”会比贿赂当地体育部门更难吗?也许未必。

  所以,需要考虑的是,如果这种加分制度引发的是更多的不公正,它的良好初衷已经被扭曲,它所预期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完全的消解,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在一些示范高中,“裸考”(意指不享受任何加分待遇)的考生甚至成为了少数,这难道符合我们选拔才俊、激励优秀的善良本意?

  当然,从理论上讲,走素质教育路子的一个结果,就是可能会使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下的考生,在卷面考试中暂时处于劣势。所以,强调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加分政策,是符合公平理念的。但如果以此为基础,认为现有的加分政策值得延续,那么确保公正就是头等大事。

  要知道,不能为了公平而矫枉过正地导致了实质上的不公平。为了公平而加分,为了加分的公正,信息公开就是最有效的保证手段。比如这次统一测试,应该把原始测试成绩进行公开,在

高考招生前,留有足够的公示期,接受公众监督。而对跑关系、走后门、打招呼的考生,应有制裁。对违规的职能部门,应切实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和组织,还应有可以起到威慑作用的处罚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在思想意识中把高考加分测试中的弄虚作假,上升到高考作弊的高度认识,可能为刹住这股不正之风起到根本矫治作用。

  相关专题:2006年高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