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在台北的岛叔抓起几份报纸准备去吃早餐,一眼瞥去,吃了一惊:蓝色媒体《中国时报》头版头条,居然是台湾地区候任领导人蔡英文的专访!而包括深绿的《自由时报》在内,其他报纸都没搞到这条独家。
这篇报道的题目大家都已知道:《“总统”当选人蔡英文接受本报专访:期待大陆 再给点善意》。两个月后,蔡英文就要发表就职演说,全世界都在看,届时她将如何定调两岸关系。在这个节骨眼上,接受《中时》独家专访,说出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
善意
蔡英文选《中时》而舍《自由》,一反常态,内有玄机。在侠客岛(xiake_island)看来,不管我们对民进党过去所作所为观感如何,还是应该看到这一动作中的积极意涵。
因为,如果蔡英文要对大陆口出恶言,那《自由》当然是不二选择;反过来,既然选了《中时》,多少说明她希望能借由蓝色媒体之口,把一些正面讯息带到对岸。实际上,蔡这一举动让绿营有点失落,在《中时》微信版的文章跟帖中,就有岛内网友骂蔡英文是在“讨好”大陆。
包括台湾的治理在内,蔡英文在专访中说了不少。但最主要的话是这一句:“我倒觉得这一段时间,应该是互相展示善意的时间,同时也希望透过相互表达善意,可以累积信赖”。
“这一段时间”,指的是从现在到5月20日之前的两个月;然而“善意”究竟指什么,却相当暧昧不明。在专访中,蔡英文并未明说大陆该如何展现善意,而只说“相信中国大陆应该有能力做这个思考,倒也不需要我们去指点他什么”。
累积
是的,两岸之间或两党之间交往,也需相互善待,才能变成朋友,跟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政党、两个隔绝曾久的地区,要达成相互信赖的关系,往往需要一个相当漫长而艰难曲折的善意积累过程。
以两岸、国共之间30多年的交往为例:1979年,大陆人大常委会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呼吁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交流,是主动表达善意;1987年蒋经国开放老兵探亲,也是善意的回应;1990年代初,两岸先后成立海基会和海协会,作为代表官方的“白手套”,是拿出了善意举措——直到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善意终于积累成了交流之基。
有了这些前提,才有2005年连战的破冰之旅,国共“一笑泯恩仇”;然后,才有两会复谈,两岸签署23项协议。
那么,民进党跟共产党之间,过去积累了多少善意呢?
众所周知,民进党以“台独”起家,而大陆一直力反“台独”,这是两党之间的矛盾。但正如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所说,民共之间其实没有深仇大恨,不像国共反而有历史恩怨。
民进党和共产党的问题,在于政治主张不同。在两岸交往的过程中,大陆从来不想把民进党排除在外,一再表示欢迎民进党人士登陆访问,不管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他们认同“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就行。过去7年多,民进党籍的县市长纷纷登陆,推销水果,行销世运会,大陆无不热情接待,尽力配合,面子和里子都没少给。
事实上,据台媒报道,台安全部门就曾总结说,目前大陆对台共有9大策略方向,也就是“重批独,少批蔡”。就连绿营也有感受——民进党籍民代罗致政就称,“我们看到大陆媒体或人士,几乎没有对蔡英文个人有任何的攻击或批评,当然是对民进党政策有一些看法,但对蔡英文个人是看不到任何直接攻击或批评”。
反观民进党,这7年多来对两岸交流几乎是“逢中必反”,把大陆游客赴台、两岸签署ECFA都描述成台湾的灾难,对大陆学生、陆资赴台多方刁难,将服贸协议强行挡在“立法院”……诸种作为,实在让人感受不到善意。此次“大选”之前,蔡英文虽不像从前对大陆疾言厉色,而改为“维持现状”等字面和善的说辞,但当“说”和“做”各行其是时,恐怕很难解释为“善意”,更无助于累积互信。
简言之,大陆过去曾对民进党有过不少“善意的展示”,对台湾更是善意满满,而民进党却少有善意的回应。然则,现在蔡英文要大陆“再给点善意”,究竟要的是什么?
底线
蔡英文说的“相互展示善意”,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即,她当选后,民进党就着手要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砍掉了其中的“两国论”版本,而她也说了“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遵循现有宪政体制”等话;在人事的布局上,也任用了一些“独”派色彩不浓的人士,这些都代表民进党已经让了步,展现了善意。
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自己已经做了很大改变,大陆却一直“执着”于“九二共识”——那么,是不是大陆也应该让一步,才叫“相互展现善意”呢?
如果蔡英文所要的善意,是要大陆放弃“九二共识”底线,那岛叔必须说,这样的“善意”,大陆绝对给不起,不可能给。
“九二共识”,这份两岸1992年达成的共识,其内容就是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中原则。
当年,海协会和海基会经香港会谈后,发现两岸因为对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内涵有分歧,没办法签署协议。各自散会回家后,国民党当局(注意,是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包含以上内容的建议文本,经由海基会函送海协会,海协会再经大陆官方授权后表示认同和尊重,遂有了“九二共识”。
简言之,“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两岸求“一个中国”之同,而存内涵分歧之异。民进党过去一直说“1992年根本没有共识”,片面强调的就是两岸对一个中国内涵没共识。
实际上,“九二共识”的精髓,就是牢牢抓住一个中国之根本,而搁置暂时无法解决的争议,两层意思合成一个完整的共识。绿营还有人常说,大陆强迫台湾接受“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文本乃是由台湾当局提出,大陆是接受一方,何来逼迫?
在两岸关系中,“九二共识”常被比喻为锚、定海神针,因为只有在这个政治基础之上,两岸才能坐下来谈,海协会和海基会才有了制度性协商,才可以签署各种协议。看一看历史就明白,“九二共识”是多么来之不易。所以马英九前些天在海基会成立25周年的论坛上说,两岸这些年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各方以智慧和努力换来,请蔡英文不要让前人心血付诸东流。
所以,“九二共识”是底线,是基础,两岸关系所有现状都建立在这个地基之上。这个基础不变,大陆可以让利,可以给予超WTO待遇,可以给予国际空间,什么善意都可以有,但要撬动这个地基,则一切无从谈起。这条底线,事关中国主权,大陆退无可退。
一中
蔡英文可以不讲“九二共识”,但必须认同“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蔡英文讲了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也表示,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有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
大陆领导人提“历史事实”四字,显然是在呼应蔡英文,这就是善意的展示。但大陆也明确表示,仅承认“历史事实”是不够的,认同“核心意涵”才是关键。蔡英文尽可以推陈出新,叫“九二共识”也好,“九二谅解”也好,只要包含“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意思,怎么表述是次要的。
蔡英文说,“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这跟谢长廷以前提的“宪法各表”有重叠之处:台湾“宪法”规定,大陆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含有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意思。
“宪法各表”可能隐含“九二共识”的部分内容,但绝对没有“九二共识”高明,因为它正好是把存而不论的分歧拿到了台面上。而“现行宪政体制”的概念则更为含糊,比如岛内就有学者质疑,它有没有可能涵盖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大陆很难不怀疑虑。
从选前到现在,蔡英文对一个中国始终不表态。此次专访中,《中时》问:若最后仍不愿表达“两岸同属一中”,甚至不愿依大法官解释,明说“两岸非国与国关系”,这究竟是稳定还是改变现状?而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价值,是否也为美方所认同?
蔡英文的答案是:这些问题“无法给明确回答”,因为“这些问题都是衍生自陆方近来的说法,但陆方说法有很多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在520之前,她不打算过早回应。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都一再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交往的政治基础。岛内对这些讲话,确有“不同的诠释”,比如,绿营舆论不乏一厢情愿的“就算不承认’九二共识’也不会怎样”、“大陆会让步”等判断,而蔡英文选前也曾说,若当选,相信大陆的两岸政策会转向民进党。
其实,只要摘掉有色眼镜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诠释”都错得厉害——大陆之所以在520前一再发声,就是要给出最明确的信号,让民进党不至于误判而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
利害
两岸历经了一甲子的艰难求索,才从兵戎相见走到把酒言欢,而今再度走到十字路口。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纳凉,两岸既有的成果,民进党当局只要开口承认一下事实,就可以尽数继承享用。蔡英文说,“相信中国大陆有能力去做这个思考”——同样的话应该送给她自己,毕竟,现在球是在民进党这边,全世界都在看民进党怎么处理。
过去,民进党是在野党,以冲撞对抗为能事。现在当了家,就必须做出务实负责的选择。蔡英文应该有能力去思考和处理。毕竟,以她当前身为绿营共主的高人气,行政、“立法”、党权三权在手的“完全执政”状态,完全可以做到承认一中的同时,对绿营晓之以理。
因为大家都已看到,台湾已经内耗多年,竞争力为之逐年消磨;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往哪个方向走,也只在民进党一念之间。
文/黑白自在
来源:侠客岛
责任编辑:刘德宾 SN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