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生意

2016年03月21日09:14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生意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生意

  文/王海涛

  许巍的一曲《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这两天据说很火。

  有的人说,才听了4句就感动得泪流满面,有的人说还没听完就吐了。你看,作品一旦发布,就只能任由人们褒贬了,此事古难全。

  我对许巍的歌,一向无感,十多年了,一直这样。我特听过他的不少歌,但记不住词儿,主要是感觉他的每首歌都“一个调” 。这当然不是批评他的作品不好,只是说明我不具备“粉”他的能力。

  遗憾的是,有些曾经和粉许巍的人,这次听歌也感觉不好。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唱歌的人依然是少年,而听歌的人已经苍老。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这是高晓松的名言,据说是高晓松他妈送给他的名言。高家是精英阶层,高晓松人生的起点高,许多孩子一辈子没机会看到清华大学的大门,高晓松一出生就在大门里面。有这样的高起点,才能说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这么深刻的话。

  至于那些一辈子都分不清什么是“苟且”和“不苟且”的人,大多是“下等人”,自然也难以知道什么是诗与远方,即便他们就生活在田野里,也看不出田野有诗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种一辈子菊花,也写不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所以,一个人的悲哀并非生为“下等人”,而是不具备辨别何为“苟且”以及如何摆脱“苟且”的能力。

  年少时听校园民谣,也就是高晓松们当年大学时代的作品,虽然自己没有那个同桌的你,也能为《同桌的你》感动。后来听高晓松回忆当年,讲起白衣飘飘的年代,说起当年的许巍是多么的NB,多么美好的年华啊。时光残忍,一转眼,当年翩翩少年,如今已是“矮大紧”。校园民谣云烟散去,高晓松按照妈妈的指引,去了远方。

  高晓松说,他妈妈从小教育他和妹妹,“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谁要觉得眼前的苟且就是生活,那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没有钱,走不远就读诗,诗就是远方”。

  高晓松的妈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高晓松践行了妈妈的教导,走得很远,走遍了世界,甚至据说定居了美国,常住美国加州的洛杉矶。高晓松的事业也很成功,他早已经不只是一个音乐人。听过高晓松的一些节目后,我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他好像曾经在洛杉矶录过节目,在行走远方的路上录过节目,然后在在中国的视频网站上传播。钱也挣了,诗与远方也兼得了。

  成功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像高晓松那样,有能力去远方,有能力移民,有能力写诗,有能力挣钱,更重要的是,有能力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高晓松移居的加州在中国的“对岸”,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加州还有一个小城叫帕拉阿图市,那里有所大学叫斯坦福,据说扎克伯格创办的FACEBOOK公司总部就在那个小城。FACEBOOK这个名字,目前至少有三种中文翻译,直译的“脸书”,意译的“脸谱”,以及音译的“非死不可”。

  这两天,小扎又一次来到了北京,他在雾霾天里在广场旁“裸奔”——不戴口罩跑步。我觉得这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举动,表现了对中国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人据此说,对于资本家而言,只要有1%的利润,就敢于冒着患肺癌的风险扑上去——这当然是不具有恶意的调侃。

  其实,于小扎而言,北京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是高晓松所写的许巍所唱的诗与远方的田野。他来到这里大概是因为认识到生意,不对,生活不只加州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不对,还有远方的田野。中国,就是远方的田野。这片田野人口众多,广袤无垠。小扎这次在北京说,全世界有70亿人口,大概40亿人是不能上网的。看到这个数字,我挺惊讶的。然后我推算了一下,按照他的说法,全世界至少有53亿人不能使用facebook。

  面对这个数字,小扎估计许会生出一种使命感,促使他去拓展远方的田野。作为一个犹太人,小扎身上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聪明和智慧。从新华社的报道看,他的北京之行沟通比较融洽。他说,愿与中国同行一道,通过互联网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据说犹太人愿意与一切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交朋友,怪不得犹太人产生了那么多“大家”。

  (首发公号“海涛评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晓松 扎克伯格 脸书 许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