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医患冲突治本之道在于打破垄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5:25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政府放开医疗服务市场,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 在卫生部7月10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将医患矛盾升级的部分责任归咎于媒体,发言人称,“不管谁和医院闹纠纷和闹事”,有些媒体“都义无反顾地站在医
近些年来,医院在媒体、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确实有些恶化。这其中,个别媒体出于民粹心态作出有失公平的报道,确实可能要承担一些责任。但医院、医务人员形象恶化,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将其仅仅归咎于媒体的报道,如果不是推卸责任,至少也是肤浅的。 目前公立医院体制导致医务人员的行为模式严重偏离人们对于他们的角色期待。政府减少了对医院的拨款,医院必须通过创收活动养活自己;但政府又严密控制此类医院,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公立医院不得不让每个雇员都成为赢利者,相当数量的医师已经习惯于开大处方,乱开药、乱检查,患者的医疗负担日渐加重。 如果说医务人员的这种行为扭曲是体制使然,那么,收取红包、对患者冷漠等等,则是医务人员精神冷漠症所致。医疗人员的工作对象就是人本身,所以,医务人员理应接受更为系统的道德教化与更为有力的伦理约束。因此,在西方,最早的医院都是由教会创办维持的,在中国,最高明的医生也都是“儒医”“道医”。但是,当代中国的医疗教育体系和医院体系则始终缺乏这样的精神环境。由此导致医务人员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在面对患者时经常把患者“物化”。 凡此种种,导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互不信任。南京医科大学专家历时4个月完成的医患关系暨医德现状调研表明,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比例只占总调查人数的25.96%。一方面,患者认为,医院就医软环境过差,自己花了很多冤枉钱,却没有得到富有责任心的照料;医院、医务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恶化了。 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觉得,患者过于挑剔。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将近3/4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达60%之多。也就是说,在医务人员心目中患者成了“刁民”。 双方心理对峙的结果,就是在公立医院,医患之间气氛紧张,频繁发生言语冲撞,甚至酿成暴力冲突。医师协会上述报告统计,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起以上,打伤医师5人;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致伤、致残90人。 这种情形实属不正常。本来是治病救人的医院,竟然成了医患冲突的场所。医患关系紧张到这种地步,整个社会恐怕需要严肃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当然,导致医务人员冷漠的精神因素,恐非短期内所能解决,运动式的整顿对此也无济于事。但是,对于医院商业化、哄抬价格等引起患者不满的问题,则可通过制度变革予以解决。 解决的出路在于医院真正市场化。公立医院中医务人员冷漠、医患关系紧张,其来有自,几十年来就是公立医院的通病。本刊本期报道的宿迁“卖光式”改革试验似已证明,在真正的市场化之后,医疗服务领域跟其他领域一样,竞争会给患者带来福音。首先,竞争压力会促使医院改进服务,抑制医务人员的冷漠症;其次,市场竞争也会促使医院控制成本,降低诊疗、检查与药品价格,患者的医疗负担相应减轻。竞争在医疗领域的这两个作用表明,市场具有驯化医务人员的功能。政府放开医疗服务市场,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 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来说,卫生部门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发生医疗事故的时候,假如监管部门不能公正处理,自然容易引发医患激烈冲突。而卫生部发言人的评论,恰恰提醒人们注意到一个严峻的事实:卫生部门担当医疗服务市场监管者的角色是否恰当? 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确实承担着这样的法律责任,但现实的利益格局,却使他们难以正确地履行这种责任。因为,卫生部门就是公立医院的行业主管部门,就是这些医院的“大老板”。这就决定了,卫生部门面对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冲突,很难持平处理。患者与公众还会看到,对于医师收受商业贿赂、乱开大处方等行为,卫生部门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人们逐渐会对卫生监管部门失去信心。 因此,只有通过深刻的医疗体制改革,才能推动医务人员、医疗系统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扭转、进而提升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