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正文

中国人民健康史之生活编年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4:32 健康大视野

  生活编年史

  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雄冠世界的四大发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奇绝巍峨的文明古迹、绚丽多彩的传统技艺、精美绝伦的饮食宴乐、源远流长的宗教信仰、古朴清新的哲学流派、独特玄妙的中医气功……(引言)

  远古传说

  燧人氏:传说中上古时代第一

  个人工取火发明者。远古人

  “茹毛饮血”,燧人氏钻木取

  火,教民以熟食,从而减少了疾病。

  伏羲氏:传说中人类始祖。相传他与其妹女娲氏婚配而生育了人类。又传他教民结网以进行渔猎和畜牧。

  女娲氏:传说中人类始祖。为了让人类更愉快地生活,女娲还造了一种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娱乐。相传她用黄土造人,炼石补天,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

  神农氏:传说中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当时他曾尝百草用为药品以疗疾病,民间又称药王菩萨。神农氏不但是远古中国人的催眠师,也是最早的医师、药剂师,更是农具、农业发明家,发明治陶术,初制衣裳,对远古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夏、商、西周

  卫生保健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人们对生命的价值更加关注。《尚书·洪范》说:“五福:一曰寿, 二曰富, 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殷人思想中“五福”之“寿”、“康宁”、“考终命”(“考”即老,考终命指尽其天年)与居“六极”的“凶短折”、“疾”、“弱”均与健康长寿有关。

  到了西周,健康长寿的概念更为突出。金文中累见“万年眉寿”、“眉寿永年”、“眉寿无疆”等语,《诗经》中反映健康长寿的更多,如“东之君子,万寿无期”。人们如此重视生命,反映了卫生保健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个人卫生

  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养成扫地、洗手、洗面、洗头、洗脚等卫生习惯。如:盥、沐、浴、洗等字之甲骨文象已给人以生动的印象。

  殷代的贵族不仅用“汤”(热水)沐浴,而且还用煮热的浙米泔汁来沐发。三千多年前如此讲究的淋浴无疑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反映。

  周人也养成了许多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周易》:“观颐,自求口实。”(《周易·上经·颐》)。意即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又强调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贪食过饱。

  这一时期,人们已注意用锻炼身体的方法来防治疾病。 舞蹈的历史悠久,在甲骨卜辞里就有记载。到西周时更发展为驱疫逐鬼的“傩舞”,也有健身防疫的意义。田猎、角抵等体育活动在西周前后都有开展。

  饮食卫生

  《周易》:“无攸遂,在中馈,贞吉。”意思是说妇女把家务以及饮食卫生搞好,是吉利的征兆。西周时期统治阶级的饮食,有专门机构与人员管理,以确保饮食营养与卫生保管等。

  这一时期,还开始冷藏食品。《夏小正》记载:“三月参则伏……颁冰者。分冰以授大夫也。”可见远在三、四千年前就开始有藏冰的活动了。如《诗经》:“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早)献羔祭韭。”该诗是周人采冰的切实史料。 “凌阴”即藏冰的房子,入春后,气温渐高,即将食物保存在置有冰的鉴中(即大口之罂)。这时期的冰室建筑,已很讲究,它可以把冰保存到夏天。 

  环境卫生

  夏商周时代,环境卫生已受到重视。首先是房屋建筑,注意了对环境的选择。 “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日影) 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歌颂扬公刘定居时选择高燥、向阳、寒暖适宜、接近流泉的地方。瓦的使用是西周人的创造,由于瓦能排水、防晒、保护房屋,无疑对人的卫生保健是大有裨益,

  通过甲骨卜辞研究,还可看出殷商时代已注意室内外洒水,清扫和除虫。如丁亥日要在室内外扫除和灭虫等。甲骨中还有“洒”字等,说明居室洒扫在当时已被重视。《诗经》还记有灭鼠的活动,强调洒扫庭院堵鼠洞,堵好鼠洞熏杀老鼠。

  水源与环境卫生关系最大,故凿井而饮。《周易》强调:井壁垒好后,井水变得清凉爽口。要求人们打完井水后要加井盖,防止因炊污水而染病,才会大吉。

  夏商周期时,人们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也十分重视。代表夏商文化的淮阴平粮台古城遗址之宫殿地下已有陶排水管之设置。周原遗址之西周早期宫室所设之下水道之直经已达20-30厘米,长度为1米陶水管还与排水阴沟、明槽相连通,汲水排到院外的“大池”中,这是一套比较合理的排水设施。

  春秋战国

  医生成为职业

  提起成语“病入膏肓”,无人不知,这是关于一位名医的典故。《左传》记载: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

  除了医缓,医和、扁鹊、子阳、子豹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医生,可见医生已经形成了一个职业。公元前6~5世纪的秦国还有了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同时,专门医学著作也陆续问世,如长桑君授与扁鹊的《禁方书》,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也多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医书的数量已十分可观,传世的《黄帝内经》,所引用的《上经》、《下经》、《金匮》、《揆度》等十多种古医书无疑都要早于《内经》。

  中医理论的形成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是医学中有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在道家早期的理论书籍《太平经》中又进一步提出人的生命系统由精、气、神这三个要素构成。精、气、神三要素在人体生命系统中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要想长寿必须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又特别强调了处于特殊地位的气的重要性。指出精和神的存在都要依赖于气,气对于精、神来说,尤如水对鱼一样重要。

  中医理论的形成,当时的自然哲学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因而使中医理论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哲学思想气息。

  随着巫、医的分流和医学研究的开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如春秋时医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扁鹊言论涉及的“五脏”、“肠胃”、“血脉”、“血气”、阴阳等生理概念,《内经》确立了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春秋战国时期,医疗经验已积累到相当程度,从《五十二病方》所载药物疗法可以看出当时已普遍使用复方,其医疗技术与方法已有药敷、药浴、烟熏、蒸气熏、熨法、砭法、灸法、按摩、角法、外科手术等。

  生活卫生

  “鸡初鸣,咸盥漱”。这是《礼记·内则》中要求人们保持口腔卫生。“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虚口”,指饮宴后用浆与酒漱口。《礼记·内则》规定人们定期沐浴,清洁身体。当时王宫、旅舍等地也有这种供洗浴的设施,沐浴并配合熏香或涂身,被视为一种待人十分恭敬的礼节。”

  “预防”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下经》,“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种避祸防患的观念影响到医学界,被引申、发展成为预防疾病的思想。《山海经》所载,防蛊8种,防疫4种,还有预防其他疾病的20多种药物等均能说明此时的疾病预防已为人们所重视。

  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也越来越细化。《周礼》中已记载季节变换与疾病的关系,例如春季多发头痛,夏季易发疮疡,秋季常流行疟疾,冬季以咳嗽喘息为多见。这是通过对四时季节变换和气候失常等不同致病因素的观察中,反映了当时对部分内科杂病病因的认识。

  秦朝

  秦人的大肚腩

  按照商鞅的理论,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其他事情都不要问。 只要参加战争生活就会改变,秦人也由此而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早期秦人贵族使用的餐具,其精致程度,至今令人叹为观止。与贵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进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在研究兵马俑时,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秦军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这大概与秦人长期喝酒有直接关系。

  两汉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是神医华佗专门编了用作健身用的。中医认为,五禽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运动,在锻炼全身关节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还能提高心脏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五禽戏并不是一套简单的体操,而是一套高级的保健气功。后代的太极、形意、八卦等健身术都与此有若干渊源。

  生活样式的继承

  近代中国的农人依旧扶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犁,赶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车,住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屋舍,吃着和汉朝大略相同的饭食……通过物质形式的文化继承关系,还可以体会到精神形式的文化继承关系。这些汉代人制作和使用的器的型式,后来的人们依然在制作着,使用着,可以说,汉代人的审美意识也形成了长久的历史影响。

  魏晋南北朝

  五石散

  所谓“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给伤寒病人吃的。但是到了魏晋,上流社会的士人没有伤寒,也都开始吃将起来。此时的配方和张仲景原始药方已经有了一些调整,但主要成分没有变化。而这其实就是当时服用的一种有毒的药物,风靡一时,可以与现在的毒品一争高下。五石散在上流社会里风行的程度,不亚于清末的鸦片。只是由于五石散本身的昂贵.以及调理的烦琐,才没有渗透到民间。这也是晋朝百姓祖上有德,免此一劫。五石散有一种类似摇头丸的功用。服药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肉体确实暂时陷入一种莫名的苦痛中,然而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和忘我的境界之中。同时,五石散也有壮阳之功效。

  狂放与性爱

  魏晋士人猛吃摇头丸和伟哥二合一的双料猛药,又兼之多半嗜酒如命,在药与酒的刺激之下,做出了众多怪异之举。有史以来从没有一个朝代的上流阶层象魏晋时代那样贴近于西方嬉皮士风格。

  魏晋时期,士人行为的这种荒诞,自然并不仅仅是五石散和酒的作用。这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犬儒主义与自我放纵的混合变种。儒家的礼教已经被搁置一边,生与死的匆匆变换又见识的太多,又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呢?又有什么是被禁止的呢?

  隋唐

  武艺

  隋唐时期推行的府兵制和武则天设置的武举制,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主要用于军事的武艺向健身、娱乐的“武术运动”演进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这种“寓兵于民”的政策下,民间习武比较普遍。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可见武科考试,极重视武艺和力量,连身材、体格也列为一个条件。

  使少林武功著名于世的是在隋末唐初。少林武僧帮助秦王李世民活捉了王仁则,击败了王世充,从而使李世民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后来李世民为此颁发了嘉奖令,赐予少林寺大量银两、田地,并准许他们习武召僧兵。

  蹴鞠

  唐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大发展时期,足球竞赛有了新的发展,比赛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改革,唐朝出现了充气的球和挂网的球门。蹴鞠的军事作用逐渐消失,变成了一项纯粹的娱乐活动。

  唐代的足球开展得非常广泛,深得各阶层人物的喜爱,包括唐代的皇室贵族。另外一些著名的文人像杜甫、王维、白居易等都很喜欢蹴鞠。

  养生术

  《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养生术的著述甚多。孙思邈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学家和养生家,活了101岁。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这是他通晓养生之道的结果。孙思邈养生术的中心思想,是身心并重。他主张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而调理日常生活,尤其注意精神思想方面的舒畅和宁静。在养生方法上,他很讲究行气与导引。

  两宋

  小资的宋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在数量和品种方面都大为增加。饮食原料的来源进一步扩大,加工和制作技术也更加成熟。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大致分为 “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

  元朝

  建立“国立”医院

  元时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特别是中药学扩大了“中药”的内涵,大量吸收、使用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传来的“海药”。元朝政府在太医院下面专门设置广惠司,掌管回回医药事务。并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另外,元末杭州穆斯林已经开始设立比较正规的医院为国人治病。同时,蒙古族早有的骨伤治疗经验,也开始传入其他民族地区。

  提升衣料质地

  蒙古统治阶级发源于草原游牧民族,他们在进入黄河流域的初期,曾经尝试用自己原先擅长的畜牧业代替农业生产,后经耶律楚材的劝阻而收敛。但是在元朝入主中国,基本平定全境之后,自元世祖时期即开始重视农业,很好地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元时中国棉花种植区域扩大,尤其是南方棉花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并带动了纺织业发展。黄道婆等对改进与创新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朝

  色情文化盛行

  具有中国第一“色情小说”之称的《金瓶梅》诞生在明朝。其色情描写流传之广,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大,是没有哪一部小说能与之相比的。除此以外,现在还能看到创作、刻印、流行于明朝的色情小说还有《剪灯新话》、《欢喜冤家》、《宜春香质》、《如意君传》、《情史》和《隋炀帝艳史》等十二三种。这些作品中,不论创作的主旨如何,但都有大量露骨的“床上戏”。除了文字上的东西,明朝春宫画的出现和流行,也并不亚于色情文学。据汉学家高罗佩考证,明朝时的春宫画在其鼎盛时,印刷时使用了五色套印,其水平之高,画面之美,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家具的黄金时期

  早在汉代之前,人们已经能制造精美的漆木家具。自南北朝以后,“垂足坐”的生活方式促进了高型家具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宋代,家具结构上的科学性和装饰上的多样化,无论在制作技术和审美意识上,都为明清家具艺术高峰的到来积累了经验。明代家具一方面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传统木作技术,另一方面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住宅和园林建筑的兴起,以及大量来自东南亚的硬木输入,为明代家具向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朝一向被视为东亚文化史上的高峰点,而明朝家具是该时代精致生活品味的最佳诠释。

  清朝

  赌风泛滥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赌博最为盛行的时期,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赌博方式种类繁多,有传统的赌博方式如投壶、叶子戏、象棋、马吊、纸牌、骨牌、骰子、摇摊、斗鹌鹑、花会等;也有不少新创的方式 ,如“叉麻雀”,成形于清中期,至晚清盛极一时,已经具备了今天麻将牌的基本格局。还有清中叶以后从西方传入的彩票、赛马、赛狗、扑克和打弹子等赌博方式。二是参赌人员广泛,遍及社会各个阶层。从高官显贵到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从士大夫到村夫妇幼。

  清末及民国

  霍元甲及“精武体育会”

  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参加奥运会

  1932年,中国派出三人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其中领队一人,教练宋君复,一名运动员刘长春,参加了100米和200米跑的比赛,预赛中即被淘汰。

  1936年,中国69名运动员(不包括另外派出的9人武术表演队和32人的体育考察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运会。在田径、游泳、举重、篮球、足球、自行车和拳击七个项目的比赛中,除符保卢在撑杆跳高预赛中及格而获决赛权外,其余运动员都在预赛中被淘汰。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中国派出了53人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33人,参加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和自行车共5个项目的比赛。结果未得任何名次,全军覆没。

  50年代

  解放鞋

  50年代,棉猴、绒衣裤是城镇民众习见的服装。男子穿西服的风气也因为传统长袍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而再度兴起。这一时期,人们多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另外,前后挂胶、以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和喜欢的鞋型。碍于经济水平,皮鞋并不多见。

  票证经济

  1953年10月19日,中央政务院发布命令,提出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随后粮票就在全国各地流行。1954年,又发放了布票、棉絮票,按人限量供应,也是在本地区使用。

  1957年,发放了肉票、白糖票。

  1958年发放了肥皂票、碱面票、鸡蛋票、鱼票、糕点票、香烟票,这些票证都是按户按人限量供应。到1959年底各种票证,各种票证已经增加到12种。

  消灭血吸虫病

  1956年2月1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消灭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就此展开。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喜讯。消息传来,毛主席和全国人民一样,心情激动不已,挥笔写下《送瘟神》。

  60年代

  三年自然灾害

  还没跨进60年代中国就遇上了50 年不遇的特大灾害,一直持续到61 年。造成的后果是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村粮食存量大减,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据最近研究发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时期出生的新生儿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的几率翻了一倍以上。

  医疗卫生

  60年代,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最早根除所有传染性疾病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当时,80%的中国农民都能享受到一种由地方财政资助的很初级却很有效的医疗卫生网络的服务。所谓的“赤脚医生”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我国在60年代初就消灭了天花,比全世界提前16年;以后又陆续基本消灭丝虫病、麻风病,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至85%。有效控制了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骨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控制了鼠疫、黑热病、伤寒等重大疾病的流行。

  70年代

  女装

  70年代的女性穿着蓝、灰、军绿色或者小碎花的上衣,穿着蓝、灰、军绿色或者黑色的裁剪肥大的裤子。夏天也有人穿裙子,只有学龄女孩穿花裙子,成年妇女的裙子则是蓝、灰、黑色的,裙子上小心翼翼地打了褶。最时髦的追求美的姑娘会穿白裙子,质地是白“的确良”的。

  交谊舞

  冲破了思想禁锢的中国人急急忙忙尝试新生活,被禁了至少十年的交谊舞又回来了。那一年,许多单位在工会的组织下,开始举办周末或假日舞会。虽说老舞伴容易找,但舞步却因荒疏多年而有些生硬了。许多场合都能听到交流经验、探讨舞技兴致勃勃的谈话。没有人可以交流的时候,则是抱着椅子模拟操练。

  80年代

  中国功夫

  自从1981年《少林寺》火爆神州,1982年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风靡之后,中国人对舞拳弄棍的兴趣与日剧增。1983年,随着由香港亚洲电视台录制、广东电视台配音译制的《霍元甲》在各地电视台播放,该剧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侠的“迷踪拳”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偏远的内地,也能看到年轻后生嘴里哼着蹩脚的粤语,手脚比划着霍大侠招式。

  洋快餐

  肯德基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了第一家门店。麦当劳则在90年代初把着王府井路口安营扎寨。当麦当劳在北京地图上插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小红旗时,曾经引以为豪的饮食传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饮食在与洋快餐的竞争中很快败下阵来。洋快餐靠着标准化、干净、快速,好好地给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上了一课。从此,洋快餐的介入慢慢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健美裤

  20世纪80年代末,全中国流行健美裤,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舞蹈裤,上宽下窄,贴身,脚跟踩着裤底。所以也有人叫它踩蹬裤。据说踩蹬裤最早唤醒了中国女性的审美和独立意识,它也一度大规模地泛滥流行。从学校的小女生到工厂的女工再到菜市场监工的老大妈,她们几乎人人都有一套踩蹬裤。到后来,踩蹬裤被弃置一旁,无人再去问津。但是,它的功劳不可辱没,有了它,也才有了日后的超短裙、露肩露背裙……不管怎样,它算得上是千篇一律女性服装的最初反叛。

  上海甲肝大流行

  1988年,上海发生了一次甲型肝炎大流行,感染人数达30多万,举国震惊。此次引起甲肝大流行的罪魁祸首——甲肝病毒,是由于人们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发的。

  90年代

  全民健身

  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为体育运动题词。90年代初期,江泽民同志在春节期间慰问了在假日里仍然紧张训练的运动员。此后不久,他又为中国体育题写了“发展体育,振兴中华”。在1997年八运会时,江总书记又题写了“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江总书记的题词为中国体育迈向新世纪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全民健身的概念从此走进了千百万人的生活。

  网络——“精神鸦片”

  90年代中后期,上网的人数以超过300%的速度狂增,中国网民总数也以几何数字的增长。许多人再也没有离开网络。虽然上网的需求不相同,但因长时间上网也落下了不少病根,上网还被人冠上了“精神鸦片”的称号。

  手机辐射

  从90年代初,一部跟“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出现了。随着手机持有量的迅速上升,人们对手机辐射可能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也开始日益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却表明,手机辐射所带来的危害远比想象中更为可怕。

  21世纪

  申奥成功

  在2001年7月13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北京在第二轮投票表决时一举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当萨马兰奇喊出“北京”时,全中国都沸腾了,奥运会在走过了100年后终于将要踏上中国的土地了。

  非典

  2003年春天的那场“非典型性肺炎”的传播吓坏了每一个人,成为继癌症、艾滋病之后又一个恐怖的疾病。在那段时间人与人之间距离拉大了,见得人越少就越安全。马路空了,行人少了,班也不上了。在诚惶诚恐中度过了3个月。紧接着,禽流感的蔓延让人们对于食品更加小心。一度连“带毛的,能飞的”都不敢吃了。这两场连续的浩劫深深地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加深了对卫生和健康的理解。

  健身健美运动

  健身健美运动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蓬勃发展,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大幅度提高。在申奥成功之后,中国的健身业迅猛发展。 2003 年的 SARS 疫情并没有阻碍健身热潮的升温,反而为健身观念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4 年国内年轻的健身品牌同国外知名的健身品牌在中国这个健身处女地上展开了紧锣密鼓的 “ 圈地运动 ”。2004 年开始中国刮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健身风暴!大大小小不同级别的俱乐部纷纷开张,连锁俱乐部不断壮大。

  温暖记忆的健身运动

  -打鸡血

  流行于六十年代的一种保健术,前后历时约十个月。方法是抽取小公鸡的鸡血几十到一百毫升,注射进人体,每周一次。据称其疗效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愈百病。

  -饮水疗法

  七十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以后流行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方法是每天早上起床后空腹喝三杯凉开水。据说可以清洗肠胃中的残留废物,保持人体所需水分的正常供应。由于此疗法简易可行,不需额外耗费金钱,迎合了当时人们讲究养生的心理要求。

  -甩手疗法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民间健身法。与饮水疗法等大致同时。具体方法是:身体站直,脚伸直,腿稍弯,两臂向前后摇甩,两眼平视,心无杂念。甩手次数由二三百开始,逐渐做到一千多至二千多次,每日上下午、晚上做三次。后推广到各单位以取代广播体操。这种运动在八十年代初期传到香港。

  -红茶菌

  流行于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民间养生疗病方法。红茶菌俗称“海宝”,是一种像海蜇的生物。用红茶水加糖泡养,就会慢慢长粗长厚。治病就是喝海宝泡水。此法本源于我国渤海一带,后流传至高加索,由日本教师乌居带回国内,再传到世界各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