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娱篇--文娱圈里的是是非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8:42 正义网-检察日报
一、“伪科学”存废之争 事件回放: 近年来,“伪科学”一词常被提及,特别是在科技打假中作为维护正义的名称时时出现。著名学者方舟子、何祚庥等也常被人称为“反伪斗士”。可是2006年底,中国科学界围绕“伪科学”一词的存废爆发了一场争夺话语权的舆论大战。 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网络给几百名学者发出一封名为《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的电子邮件。在这封长达两千字的电子邮件中,宋正海称,“伪科学”一词原来是指“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但现在却被人滥用,“打击的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 宋正海在信中向有关部门提出三大“恳请”,“恳请学术界彻底搞清‘科学’的定义,恳请谨慎使用‘伪科学’一词,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 宋正海的另一个身份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主要组织者,据宋正海称,以方舟子和何祚庥为代表的针对传统文化和民间科学家的“打假”行为,一直受到他们关注,最近发生的“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民间学者刘子华所提出的八卦宇宙论是否合理”等一些争论,让他们觉得科学打假的行为“对传统文化的攻击已经很严重了”。 宋正海信中所提到的两件事均发生于2006年。2006年6月,已故巴黎大学博士刘子华的遗孀、80岁高龄的曾宇裳一纸诉状把方舟子及相关媒体一并告上法庭,因为方舟子去年8月在北京某报发表文章称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是伪科学,并称对方是“欺世盗名之徒”,曾宇裳以方舟子侵犯了刘子华的名誉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方舟子攻击他人人格为由判决其赔偿原告2万元,并在媒体上公开道歉。 另一件事是指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于10月7日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引起轩然大波,号称有万 人参加签名。10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网络签名”的情况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指出发起所谓签名活动的人没有资格代表西医,更没有资格以科学的代言人自居。据调查,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这次“网络签名”活动,激起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强烈愤慨。 据媒体跟进报道,截至2006年12月4日,宋正海发起的签名活动共征集到150名学者签名支持。在宋正海向媒体提供的签名名单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孙振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刘易成等知名学者的名字都在其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宋正海称他们将尽快把这些签名的文件送到科技部。 对于此事,以“反伪斗士”著称的何祚庥院士认为“非常荒唐”,有些专家和网友也认为“废伪”是在为“伪科学”辩护。 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事件回放: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公布,其中有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说等31项民间文学,蒙古族长调民歌、花儿等72项民间音乐,秧歌、狮舞等41项民间舞蹈,昆曲、秦腔、川剧等92项传统戏剧,苏州评弹等46项曲艺,吴桥杂技、少林功夫、武当武术等17项杂技与竞技,杨柳青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等51项民间美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89项传统手工技艺,中医诊法、针灸、藏医药等9项传统医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70项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重视。但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四大严峻问题: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保护机制急需完善。 与有些国家相比,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已严重滞后,这样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人、传承人、传播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公共利益也时常遭到侵害。因此,靠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加快这一方面国家层面的立法进程,已是当务之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