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矿大铊中毒案调查:同学称疑犯很不合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02:37 现代快报
“中国矿业大学3学生铊中毒”事件随着校方对相关情况的公布,而逐渐趋于明朗。人们在关注案件本身的同时,不禁要问,一个刚刚考上大学不到一年的19岁大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向朝夕相处的3名同学狠下杀手? 昨天,快报记者在江苏徐州和山东邹城深入采访,试图通过常某的同学和老师,以及他在山东的父母亲友,还原出一个天之骄子如何蜕变为一个犯罪嫌疑人的人生轨迹。 学校同学:他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人 “常某平时很少说话,在班级里平时很少有露脸的机会,是一个不被别人注意的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机电系材料06专业的学生小王(化名)告诉记者,“不仅仅是和女生,他和同班的男同学之间关系也似乎不太好,给人的感觉很不合群”。 曾和常某有过多次接触的中国矿业大学老师张明(化名)说,“以前我曾代过他们的课,常某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木讷,思维并不是太敏捷。而且偶尔还出现旷课的情况。成绩也很一般。” 前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徐海学院党委书记刘坚称,常某性格内向,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 案发后,徐州警方于6月10日深夜在3名中毒者居住的宿舍718、715房间进行调查。检测表明,中毒的3名学生的茶杯中有铊的成分。那么,既要熟悉3人,还要熟悉三人水杯,而且有出入718和715两个宿舍的便利,他会是谁?警方根据718宿舍同学的介绍,很快锁定了以前曾和中毒者牛某、李某、石某是同一宿舍的常某。 办案人员说,常某性格内向,对牛某、李某、石某经常在一起玩耍而不理睬自己,心里感到很不满,曾多次要求辅导员调换宿舍。 父亲:表情凝重,眼睛里噙满泪水 昨天下午,记者通过相关渠道获悉,常某山东老家的户籍为“邹城市石墙镇某村”。记者赶到了距离邹城县城20余公里的该村,但是让记者意外的是,大家对常某本人显得有些陌生。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位知情人。他说,常某一家人早就搬家到了邹城市居住,他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 “他们都在城里了,大人都很少回家,何况是小孩呢?”谈及对常某的印象,这位村民称,没什么印象,这个孩子偶尔回家一次,也很少到别人家里,也不和其他同龄人交流。 经记者辗转了解,常某的父亲在邹城市交通局工作,是该局的局长。母亲在教育局工作,据说也是一位领导。在交通局常局长的办公室,在和记者寒暄后,记者说明来意,常局长说,“儿子出了事,现在这个时候,你说我能接受你的采访,能告诉你什么情况吗?”记者注意到,这位父亲表情凝重,眼里噙满了泪水。 而在邹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称常某的母亲不在局里,无法联系。 邻居:他家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 这时,记者意外获悉,常某目前在市区的新家就在邹城市峄山北路599号的教育局家属院。这是一个很干净的小区。很显然,常家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记者很容易找到了他们居住的大楼。这是一幢并不太新的大楼。记者注意到,这幢楼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大门。记者在大门口按了几次门铃,但房间内没有任何反应。隔壁的邻居说,常局长和他爱人还没回来。 据邻居介绍,常局长一家是两年前搬到这里的,以前在县城有另外一处住所。邻居说,常局长家户型和自己家一样,楼上楼下大概在200平方米左右。关于常某这个孩子的记忆,小区里聊天的几位老太太说,这孩子在徐州上学,平时不大和别人说话,有时问一句他才答一句。见面太少,几位老太太感叹。 在位于邹城市新区的邹城一中新校区,办公室张主任听明记者的来意后称,“好像有这样一个孩子,父亲是交通局长。”更多有关孩子的情况他没有透露。邹城一中分管行政的王副校长以此事不属于自己分管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快报记者 邢志刚 编后 一个中国矿大大一学生,仅仅因为同学没有理睬他,而向同学下毒。这件事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加爵———那个在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同学心目中沉默乖巧的学生,却残忍地连杀4名同班同学。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校园案件使人们不禁疑惑: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不少案例表明,大学生相当多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容易变得孤僻、内向和脱离群体,易于沉迷网络、录像等。而另一项调查也表明,一些大学同学之间的沟通不畅,没有认同感,而大学时期是需要得到认同的。孤僻而得不到外界关怀,使得这类人经不起挫折,选择攻击报复。这个向3位同学投下铊毒的大一学生就是一个例子。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同学们早一点注意到常某的心理,学校多一点关心爱护,情况又会如何呢?铊中毒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只有一个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才能及时为那些可能爆发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调节心理,健全人格,化解危机,走出困境。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