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全国遴选逐步推行 公务员身份成报考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9日11:29 法制日报

  ·编者按·

  2007年2月,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选调法官座谈会上,肖扬院长强调,要不断完善法官遴选程序,拓宽法官来源渠道,建立起适应审判工作要求和符合中国法官职业特点的遴选机制。

  4月底,在浙江宁波召开的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座谈会上,提交了《法官遴选办法(试行)》的讨论征求意见稿。据介绍,该办法扩大了法官遴选的范围,明确法官人选的三个来源和渠道,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渠道是,可以面向社会选任符合法官任职条件的人员。

  实践中,从22名教授、律师向最高法院法官的成功转型,再到各地法院法官遴选范围的不断扩大,法官全国人才流动的局面正在形成。

  然而,如何消除因为

公务员身份给法官遴选带来的影响;如何避免法官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从而加大人才不均衡现象……等等问题,都需要一个长效机制来确定和解决。

  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效机制呢?

  本报记者 张有义 张国强

  沈阳中院别出心裁选调法官

  截止到7月22日这一天,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考核小组的工作人员才算松了一口气。这一天是他们面向全国选调法官及法官助理公示的最后一天。

  按照原定计划,沈阳中院这次准备面向全国选调35名法官或法官助理,但只有33人报名。在进入考核阶段之前,几个很有实力的人也打了退堂鼓,所以最后只剩下19人。

  为了这19个人,沈阳中院派出了院里的部分领导和得力的政工干部,远赴云南、安徽、河北等地考察。

  考核期间,沈阳中院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很想将这19人全部招过来,因为他们都很出色。然而,这19人是不是都愿意来,会不会又打退堂鼓呢?负责考核的人心里都没底。

  最终,经过反复的筛选和相互的选择,确定录用的人员为11人。

  报考人员各有难处

  36岁的李卫国来自山东泗水县人民法院,拥有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的他,在法院一线已经工作了15年,现在是泗水县法院巡回法庭的庭长,二级法官。

  7月23日,他告诉本报记者,他已经知道自己没有被沈阳中院录用,这似乎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

  当初参加沈阳中院选调,李卫国选择了法官的职位,他也是沈阳中院本次选调人员中,仅有的选择中院法官职位的两名人员之一。他觉得,无论从司法实践经验还是从学历上讲,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从法官助理干起。

  他的选择不仅得到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当地组织部门和法院领导的许可。他说,像他一样的很多泗水县的法官待遇都很低,平均每月才900多块钱。“虽说养家糊口没有问题,但是人要往高处走,都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个更高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沈阳中院考试成绩总汇上的排名上,李卫国的成绩位居前列。但为什么没被录用呢?

  李卫国自己分析,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沈阳中院的一般审判员,在公务员序列上必须是科长或者副科长级别,而自己虽说是二级法官、巡回法庭庭长,但从公务员序列上则属于科员。“这种公务员序列的差异,不是沈阳中院能说了算的。”本报记者电话采访完李卫国后,他特意发来短信说:“我不是不想到沈阳中院工作……”

  根据公示结果,沈阳中院初步设想选调10名法官,但最后这些岗位的名单为零。

  记者同时联系了另外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报考人员,综合他们的分析,未能进入沈阳中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自己到沈阳工作,配偶的工作可能不会被及时解决,孩子上学也可能成为难题;

  其二、原来收入低,积蓄少,沈阳相对而言

房价较高,中院不能解决住房问题的话,可能很长时间买不起房;

  其三、原单位挽留人才。

  针对这些情况,沈阳中院的政治部主任任红军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在选调工作进行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协调好了省市两级的组织人事部门,“但有些客观原因不是沈阳中院甚至不是辽宁省能够解决的”。

  报考范围有所扩大

  谈到下如此大的力气,进行全国选调的背景时,沈阳中院院长丁仁恕对本报记者说:“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其初衷就是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因为我院在2000年遭遇了历史上最低谷的时期,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我们开始在重塑形象上下功夫。自2003年提出了全院各项工作要力争‘全省一流、全国有位’的工作目标。这次在全国范围内选调法官主要是想通过这一工作,进一步完善两级法院的法官队伍结构、提高法官的素质。”

  据丁仁恕介绍,沈阳中院准备用3年的时间,即从2007年—2009年,力争在全市两级法院培养和选树10名有深厚法学知识、丰富审判经验、优异工作成果,在全省法院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知名法官;培养100名有扎实法学知识、丰富审判经验、突出工作业绩的审判带头人;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300名具有法律(法学)硕士、博士学位的法官。

  这次在全国范围内选调法官是他们实现目标的一个步骤。

  从报名和招录的情况上分析,丁仁恕表露出了些许的遗憾。他说:“我们共想招35人,但只有33人报名。除辽宁省以外,仅有8个省的人员前来应试。现在分析,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这次选调工作准备时间短、宣传面窄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二是由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要求本省的法官不能报名参加选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报名的数量。”

  以往大部分地方法院的选调或者遴选法官,都局限在法院系统或者政法系统。从沈阳中院本次选调的名单上分析,来自法院系统的共有7人,检察系统的3人,公安系统的2人,司法行政系统的2人,其他5人则来自不同的机关单位,分别是工会、人大、镇政府、工商局和体育局。

  在最终被录用的11人中,只有两人来自法院系统,来自政法系统以外的5位报考人员中,有4位被公示录用。

  从一定程度来讲,这种突破具有积极意义,使面向社会录用法官的外延有所扩大,无疑对于其他法院选调或遴选法官提供了借鉴。

  考题注重综合能力

  沈阳中院本次选调法官工作的另一特色是,考题上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

  丁仁恕院长说:“在考题的选择上,考虑到符合报名条件的法官都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因此在法律知识方面都应该没有问题,因此,我们着重考察了应试法官的实践能力,很多题目出得特别新颖。”

  “夏日雷雨过后,为什么人们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

  这道题出现在法官助理考题的单项选择题里,答案有“雷雨过后,空气湿度增加”、“空气中的灰尘随雨水降落到地面”、“雷电导致空气中的臭氧分子增加”等。

  类似的考题还有“鞋子正合脚的比大些的好;寒冷天气,穿尺寸稍大的毛衣与正合身的毛衣差别不大,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些是纯自然或生活常识的题目,负责出题的法官告诉本报记者:“出这些题目,主要是为了考察报考人员的综合能力。一个合格的法官,虽然不能成为方方面面的专家,但至少应该对最为基本的非法律常识有所知晓,应该有广阔的知识面。否则会导致在使用自由裁量权过程中产生误差。”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