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常委级别的官员公开谈论家事,这在中国的政治生态里并不常见。有些常委曾在公开会议上谈家事、说往事,但更多常委是在退休后借着出书的机会,来和读者分享一些私人记忆。这些老常委的家事故事很多,囿于篇幅,“海运仓内参”(ID:hycplb)只能从中择取一二,与各位参粉分享。
李长春:妻子并非名门之后
前日,退休常委李长春新书《辽沈大地改革潮》出版,书中披露了他和夫人、家庭的一些往事:李长春并非名门望族之后,他是吉林市自来水公司一位普通职员的儿子。夫人张淑荣也不是传言中的中央某领导的爱女,她的父亲是吉林伊通县农民。
据了解,张淑荣是李长春大学同班同学,她大学期间表现突出,入党比李长春还早。自从李长春担任辽宁省长后,张淑荣就身兼数“职”:省长的炊事员、采购员、接待员。李长春和张淑荣有两个孩子,儿子随父母学工科,女儿则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国际金融专业。孩子的生活、教育,一直由张淑荣“个人承包”。
李鹏:公开李小鹏出生内情
现任山西省长李小鹏是前总理李鹏的儿子,相信很多人对他并不陌生,但知道李小鹏出生内情的人并不多。1959年6月,李小鹏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2002年10月18日,李鹏曾发表《纪念我们的母亲赵君陶》一文,详细讲述了李小鹏出生时的故事。
1959年,朱琳怀上我们第一个孩子,住在北京协和医院。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遇到早产和难产,母亲终日守护在她的身旁。林巧稚大夫问我的母亲:“你是要大人,还是要孩子?”母亲毅然回答:“大人也要,孩子也要。”她的语气是那样的坚决,那样的诚恳,使林大夫深受感动。在林大夫的精心治疗下,朱琳终于顺利产出我们的第一个男孩。
其实,李鹏是出书最多的老常委之一,他经常在书中讲述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记忆。“海运仓内参”(ID:hycplb)注意到,2003年以来,“李鹏日记系 列”已有多本——《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市场与 调控——李鹏经济日记》 。
2014年,《李鹏回忆录(1928——1983)》出版,在书中他回忆了与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陈云等革命先辈交往的故事,也回忆了自己的学习和政治生涯。据悉,这本书只写到了1983年,李鹏在回忆录的前言里写道:“我还准备继续完成1983年至今的回忆录,包括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20年和离休之后的生活。”
朱镕基:自述早年孤儿经历
前总理朱镕基曾出版过多本著作,但基本都是对执政生涯工作的回顾。它曾出版《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并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向师生介绍自己的著作。
“海运仓内参”(ID:hycplb)发现,朱镕基的这两部著作不仅成为不少官员的案头书籍,也是很多普通读者热衷购买、阅读乃至收藏的“畅销书”。此书不仅收录了朱镕基任总理期间的讲话、文章、批语等重要文献,还有珍贵的272幅图片和30件批语、书信等文件的影印件。“至于说我什么时间退休,退休以后干什么,我在1998年的时候就讲过,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类似这样的“朱氏语录”在书中多有收录,相比其他同类著作,这本书的“个人风格”相当明显。
不过,朱镕基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家事。“海运仓内参”(ID:hycplb)记得,他曾在二十多年前公开谈论过一段往事。1988年4月25号,朱镕基在获选为上海市长前的一次市人大会议上讲话,谈到了自己的出身和性格:
我自己的一个特点,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我觉得自己心里怎么想的我就应该怎么讲,我是一个孤儿,我的父母很早就死了,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所以我是全心全意的把党当做我的母亲,所以我讲什么话都没有顾忌,我觉得只要我认为有利于党的事情我就要讲,得到什么后果我是不计较的。
吴官正:要求弟弟从简办理父亲丧事
老常委吴官正卸任后,曾公开发表了一封多年前的家书。2006年12月,吴官正父亲逝世,身居常委的他命令要求弟弟从简安葬父亲,他在信中这样说:
刚得悉父亲大人逝世,十分悲痛。他是一个出身贫苦的普通农民,年已九十有六高龄,走完了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万望你们及父亲的其他亲人们务必坚决做到:丧事一切从简,决不能大操大办,决不要收受任何人的钱财,决不可劳烦当地政府。相信父老乡亲、同志友人会理解支持。近年,父亲年老体衰,他本人、亲人和医务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省市县镇有关领导也十分关心。在此,对各位领导、亲朋、同志表示深深的谢意!
现电汇壹万元人民币,请收。如有困难,望给我的秘书打电话,他们会转告我。请以我、锦裳率全家给老人敬献一花圈,以表示我们的深切哀悼!父亲大人千古!
温家宝:出身教育世家
2003年3月18日,新当选总理的温家宝会见了近800名中外记者。在见面会上,温家宝公开讲述了自己的家事。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责任编辑:茅敏敏 SN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