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
原标题:论文的发表不是科研的结束而是开始?韩春雨独家回应红星新闻:理解万岁
8月3日凌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其网站上刊登出此前饱受争议的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围绕在韩春雨身上持续一年多有关NgAgo-gDNA基因编辑问题的争议,终于,以他的主动撤稿而告一段落了。
再次成为焦点的韩春雨,他在哪儿?现在的实验室是否还在进行实验?记者8月3日走访了韩春雨的实验室,一探究竟。
// 01寻访撤稿后的韩春雨
韩春雨回应撤回论文“理解万岁”
3日上午,韩春雨团队通过河北科技大学宣传部在该校官网发布了声明。声明称:
为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韩春雨及其论文共同作者决定主动将2016年5月2日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撤回,同时将进一步研究不能重复的原因。
声明还称,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红星新闻记者联系韩春雨,希望了解韩春雨撤稿原因。但韩春雨未做过多解释,只是回复说:理解万岁。
目前,尚未有韩春雨本人针对此事的其他回应。
两间实验室大门紧闭有学生称撤稿是早晚的事
那么,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的韩春雨在哪儿呢?
8月3日,红星新闻记者赶到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的实验室就在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所在实验楼的三楼角落。记者赶到看到的是,两个房间均大门紧闭。
据了解,这两间实验室分别为细胞研究室和分子药物学研究室。红星新闻记者敲了很久的门,都不见有人应门。走廊窗台上摆放着两个空空的铺满灰尘的器皿。一盆半枯萎的绿植在窗台上同样有气无力。门口的垃圾桶里,有用过的手套,却并没有堆满。
在三楼的走廊上的墙上,还贴着韩春雨参与署名的研究成果。那是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韩春雨的署名在八位署名者中排名倒数第二。
在同一层楼隔壁实验室的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学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韩春雨在实验室出现了。以往,韩春雨做实验的规律是,在晚上7点过到实验室。而自从暑假开始,他就没怎么看到过韩春雨。
不过,对于韩春雨撤稿的事情,这位学生同样是今天看到新闻才知道。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很意外的样子。他说,现在不撤以后也会撤,不是这个月也就是下个月的事。“一直都没有重复性的实验结果,这个事情也是早晚的。”
而另一位来实验楼里做实验的老师也向红星新闻记者证实,差不多有两周,他没有在实验楼看见韩春雨。而对于韩春雨撤稿的事情,这位老师并未直接回应。
// 02 为何主动撤稿?
韩春雨发布撤稿声明是为了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
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官网上,清楚地列出了韩春雨论文的前后发表和撤回的坎坷记录。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该论文最初于2015年6月3日投稿后被《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收到,2016年3月21日接受,而后在2016年5月2日发表,2016年11月28日又进行过更正,最终于2017年8月2日(北京时间8月3日)撤回。
在主动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撤稿之后,韩春雨及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红星新闻获悉,其撤稿声明全文如下:
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
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Protein Cell 7, 913-915, 2016; Nat。 Biotechnol.35, 17-18, 2017; Cell Res.26, 1349-1352, 2016; 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8月3日早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通过邮箱向红星新闻记者发来了一篇其针对此事的社论回应,此回应亦于3日在网络上发表。
在社论中,《自然·生物技术》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子刊肯定其研究意义“有关NgAgo的研究才开始”
去年夏天,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发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甫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与争论声便开始出现了。针对大众的普遍质疑,《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也询问了韩春雨及其同事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
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自然·生物技术》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
当时,本刊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我们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一年多了,《自然·生物技术》称,他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虽然韩春雨主动撤稿,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充分肯定了其研究的意义所在。“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