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记之五:台北人爱做义工(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6:03 央视《东方时空》 | |||||||||
台北人做义工 宾馆大堂一样的医院挂号处 医院大厅里的志工 医院里的美术馆 7月13日 《东方时空》制片人 刘爱民 有时候,文明是一种习惯,一种来自心灵的习惯。
转眼来台北已经五天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总是让人难以释怀。比如台北人有一句话:只要阳光晒不到的地方,都不能吸烟。你在台北任何室内的公众场所,根本找不到可以吸烟的地方,尽管我也吸烟,但我还是很赞赏台北人的这种习惯。 台北人还有一个习惯:人人都愿意当志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志愿者。但跟大陆的志愿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大陆的志愿者一般都是青年人,去帮助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但台北的志工远远不止于此。在这里,做志工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都做,有很专业的志工,比如我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见到许多讲解非常专业的志工,他们全部是因为酷爱文物,定期来博物院里当志工,做义务讲解。还有许多老年人也做志工,在机场做引导员,在医院做看病向导等等。还有许多艺术家们也当志工,无偿给公共场所作画、展览,给病人做游戏,让他们开心,等等。可以说,只要是公共场合,都可以看到各种志工在忙前忙后,五花八门,干什么的都有。 台北人当志工是一种习惯,人们时间宽裕时,都会约着一块去志工。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一天两天。一个人如果不做志工,好像是一件让人不可理喻的事情。 台北人当志工是一种需要,尤其是老年人,闲暇时间比较多,到社会上当志工,内心会有一种被社会需要的愉悦,是一种与社会保持联系的渠道。 台北人当志工是一种自足。只有当社会上大多数人衣食无忧,家境宽裕,而且有了闲暇时间,才可能出现大量做善事的人。我们看到在台北做志工的绝大部分是普通人,社会名流们做不了太多的实事。如果一个社会里,只有少数人富足,是不可能出现志工现象的,顶多有几个慈善家而已。 今天上午,东森电视台的同仁们到台北市的万芳医院去做志工,我们也跟着去体验了一回。这个医院的儿科病房,是东森电视台的记者们比较固定的一个做志工的地方。原本以为他们是去为病人做护理,其实不是这样。台北的儿童也是倍受家长呵护的,治疗的所有过程都是十分精心的。记者们去做志工,其实就是给小病人们做做游戏、讲讲童话而已,不幸的是他们还常常把童话讲错,被孩子们纠正过来。其实帮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让孩子们在医院不觉得治病是一件很烦恼的事情,依然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种快乐。对做志工的人来说,也觉得帮助人并不是一件很繁重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帮助别人,你来就是了。 做志工原本就是一件很简单、很快乐的事情,你付出是一点爱心,还有一点时间。当它成为一种潮流时,社会收获的是祥和。 上午刚到万芳医院时,还遇到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当我们在医院的大堂里拍摄时,许多病人和工作人员纷纷给医院管理部门打电话,说出事了,来了几个记者,正在楼下拍摄!当行政部门的人赶来时,一看是约好的人就乐了。据他们说,台北人对记者一般是比较回避的,哪儿有记者,肯定那个地方出事了。因为台北的记者很少做正面性质的报道,他们关注的大多是突发性的、负面性质的新闻。比如我们在台北这几天看到的一些上头条的新闻:林志玲坠马事件、击毙头号通缉凶犯、周渝民撞车、警察施暴等等,政治人物的活动几乎不可能上头条,像陈水扁发表什么演讲、马英九和王金平竞选等,都没有上头条的。乍一看,好像台湾怎么这么乱,到处出事?其实只是做新闻方式跟我们不同而已。 说到了医院,我还真的感触很深。医院在我的概念里,就是白大褂、药水味、冷面孔,但是在台北,我对医院的概念彻底被颠覆了。 说了你可能不信,台北的医院居然嗅不到药味儿!我刚一进这家医院,总觉得这里不太像医院,但不清楚哪儿不像。我问白岩松:你嗅到药水味儿了吗?他也纳闷,怎么没有“医院味”?医院的一位陪同告诉我们:台北的医院都是这样的,不可以有药水味儿,医院要办得不像医院才对!这一说,我们还真的开始注意这家医院的环境,于是发现了一系列不像医院的地方。 不可思议的地方真不可,这家医院居然有好几个大大小小的美术展览馆,分布在各个楼层里,还免费对公众开放,许多跟看病毫无关系的人都跑来参观。还有,医院的大厅完全像一个酒店的大堂,挂号、取药、收费就像是酒店的前台,根本没有玻璃窗相隔。还有,护士们在工作服外面都穿一件花围裙,就像邻家的大姐似的。肯定还有,我们没有时间去一一观察。 所有这些不同于医院的现象,恰恰都是医院努力创造出来的。院方的解释是:为了让病人们来到这里,没有治病的精神压力。要让他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很正常很自然的“医院社区”里,要模糊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界线,要让他们在这里看病住院不闷不烦…… 我头一次亲眼看到这样奇怪的医院,开始还以为万芳医院是一家很高级的医院,是在特意营造特殊气氛。后来听别人介绍说,这只是一家普通的社区医院,全台北所有的医院都是这样的。“医院不像医院”,这是台北各家医院都在想方设法做好的一件事情。 台北的病人运气真好,看病住院,尽管不是一趟美差,但不用看冷面孔,不用嗅药水味儿,不用低三下四送红包,还能在医院里逛商店、看展览,还有许多志工来为他们解闷儿,这真让人羡慕。另一家长庚医院的管理者对我说:你也不必羡慕,过去台湾的医院也是要送红包的,也是要看冷面孔的,只是近十几年变好的,大陆的医院以后也会变的。 两岸的交流看来确实太少了。这些办医院的好办法,大陆的医院实在应该拿来学一学,让我们今后生病的时候,受苦的仅仅是身体就是了。 明天我们采访组将飞到台湾的中部——花莲,那里有原住民,还有给大陆许多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的慈济骨髓中心。不过在离开台北之前,我们还将会进行一次很重要的采访,采访的对象和内容先秘而不宣,我想你们也猜得出,猜吧。 相关专题:岩松看台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