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城市建设规划出台内幕(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6:21 内蒙古晨报 | |||||||||
50年前包头市城市规划的缔造者之一——王 内蒙古晨报记者 刘晓波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晓波)并摄影城市规划是国家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的必要手段和依据,亦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923年,京绥铁路通车到了包头,包头开始有了近代工业。但包头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还是建国以后才建设起来的。1955年11月19日,包头城市建设规划作为以党中央名义批准的惟一一个城市规划出炉并实施。半个世纪过去,50年前的包头城市规划如今已
★“苏版规划”的由来 包头市建设初期,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包头城市建设有三怪”的说法:“一个城市规划三大块,文化宫建在荒郊,火车站建在野外。”其中的“三大块”是指,新城昆都仑区、青山区和旧城东河区当时互相都不连接;“文化宫建在荒郊”,是指当时三条干道交汇处仅建一个文化宫,周围没有任何建筑,距离市民生活区比较远;“火车站建在野外”,则是指包头火车站建在距离城市中心7公里处,两侧没有任何建筑,缺少人烟。 说起包头市城市规划,多年来一直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是出自前苏联专家之手。当时一些人认为,这个规划简直是个失败的规划。当时参与设计包头市第一个城市规划的原包头规划院总工程师王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包头市第一个城市规划确实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而所谓‘苏版规划’说法的产生,可能是当时我们在规划上采用了大量的前苏联城市规划的数据和指标,如城市道路设置、绿化系统、居住面积、人口计算方法等,并得到了前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的指导,所以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或多或少带有原苏联城市设计的印迹,但具体的制作和设计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独立完成的。直到现在,我们仍可清楚地看到前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痕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是苏联人规划包头新城’的说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包头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决定在包头建设以钢铁工业为中心,包括冶金、机械、煤炭、电力、化工、轻纺等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当时在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钢铁厂、六一七厂、四四七厂,一、二热电厂五项大型工业项目建在包头这片自古沉睡的荒原上。在“一五”计划初,重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等分别派员到包头选厂,并在厂址选择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工程地质钻探和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在主体骨干工业厂址布局确定之后,城市规划在建筑工程部、城建总局直接领导下,进行了全市范围内大面积地形测量和工程地质勘测,并着手编制新建市区的城市规划方案。 ★第一个城市规划出台内幕 1954年,27岁的王从北京来到包头参加城市规划工作,一同来包的国家城建总局何瑞华任包头规划工作组组长;国家城建总局的赵师愈任副组长;还有贺雨、沈富芸、余庆康等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新中国第一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而包头城市建设规划,亦是新中国第一代规划专业大学生的“处女作”。 王回忆到,“当时的包头是个小城,城区仅有4.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万人。城区有3.5公里水泥路,有日产4200吨水的一座水厂、43盏路灯和63株行道树,小工厂、作坊与居民住房混杂在一起,街巷不齐,住房与沿街店铺简陋,无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差。” 为了包头新城选址,规划人员跑遍了包头的每一寸土地。最终,新市区选定远离旧城区的昆都仑河以东,距离旧城区14公里,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的山前台地平原上。“当时的城市规划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进行的,包头的工厂不是钢铁工业就是军工业,因此一切规划都是保密进行的。1954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六一七厂、四四七厂及第二电厂三个厂址选定在大青山前色气湾以东、银匠窑村南侧,以西北——东南方向按地形布局,而包钢和一电厂厂址选定在昆都仑河以西宋家壕地区。这五个大的工业厂址的确定使包头新城市区的位置已成定局。” 经过多个方案的审议比较,并结合中国人生活居住传统习惯,决定了房屋建筑布局朝向和市区主干道系统以南北、东西为主的走向。城区规划确定的11个道路作标点决定了城区干道中心骨架,以正对包钢中门的钢铁大街为城市的横轴线,呼得木林大街朝东北方向通向二电厂,建设路通过钢铁大街和呼得木林大街交汇点向东南与旧城区相连接。当时包钢厂址的规划平行于城区,城区以钢铁大街为主,团结大街、友谊大街为辅的3条东西走向干道,规划正中对着包钢3个大门。而东北方向呼得木林大街两侧干道民主路和富强路与六一七厂和四四七厂(即现在一机厂和二机厂)大门相对,形成了包头新市区较完整的道路骨架系统。 ★50年前的中国“惟一” “包头模式”成就规划经典 党中央对包头的城市规划工作十分重视。规划编制期间,1955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朱德同志来包头视察,对包头的城市规划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8月,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孔祥桢和国家城建总局局长的万里同志率工作组到包头,组织国家计委、国家建委、重工业部、公安部、卫生部、水利部以及前苏联技术人员和自治区、包头有关部门进行了实地勘查、论证。 1955年9月,包头市委向内蒙古党委并转党中央呈报《请审核包头城市规划的请示》,国家建委则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包头市城市规划一年来曾经各有关方面的多次研究是可行的,建议中央对该初步规划方案的几个问题,予以原则批准。(一)把包头新的城市建设在昆都仑河以东。(二)城市远期人口发展规模暂定为60万人。(三)城市中如工业区、住宅区、市中心位置的布局较为合理。(四)近期内包钢住宅区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工厂住宅区分开两处建设,暂不连成片,近期内房屋建筑除面临街道广场可以修筑楼房外,其它基本以修建平房为主。 1955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对包头市城市规划方案作了批示,全文如下:“内蒙古党委转报包头市委《请审核包头城市规划的请示》和国家建设委员会党组转孔祥桢、万里两同志《关于在包头市工作情况的报告》及对该两个报告的审查意见阅悉。上述报告中所提的包头城市规划方案、建筑基地的建设、水源及防洪等问题,对保证包头工业基地均甚重要。中央原则同意该两个报告的内容和国家建设委员会党组的审查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按此分别遵照办理。”由此,包头市成为由中央直接批复城市规划方案的全国“惟一”。 1955年出炉的包头市新市区总体规划为包头奠定了今后的大致的城市格局,并且这种肌理在今天的城市格局中仍可得到清晰的反映,被国内学者誉为“包头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次的规划是科学合理的,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不仅很好地指导了当时的新城区建设,而且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参考模式,成为包头市四十多年来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城市工业布局用地,昆都仑河以西的宋家壕为包钢工业区,占地605公顷,并为包钢预留工业备用地265公顷。东北部二机部(即一机厂、二机厂、二电厂)工业区占地267公顷,另外在厂北侧预留工业备用地260多公顷。城市东南郊布置轻纺工业,免于对城市污染,预留用地300多公顷。西南郊布置化工业,包头站西北布置铁路机车修理、货车修理厂,占地80公顷。规划对以后工业发展作了较充分的预留地安排。40多年的规划实施和城市工业的发展说明,此规划布局是合理的,也是有远见的。 城市居住用地是按人均76平方米作的规划用地,在当时是较大的。在城市建设初期的一些前期工程中,为了建厂工人上下班方便,规划城区范围内都靠近厂区建设,因此在昆都仑河以东靠河岸建设了包钢住宅区。东北部二机部工业区住宅区也建在青山区靠厂地带。当时包兰铁路已修到新市区,包头市新区东站(现包头站)已建成。随着城市工业、城市道路和居住区建设,城市规划中的公共设施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开始兴建,其位置在城市钢铁大街横向联合轴东端与到东北郊工业区的呼得木林大街和通向旧城区建设路的交汇点,成为建设新区的一个大三角地区。规划城市主要干道使新市区工业厂址、住宅区与旧城区相连接,形成了城区大的骨架。这看似分散,却又紧密相联的城市布局为今天的包头城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当时分为三级的道路系统规划中,50米宽以上为大街,30米宽以上为路,30米宽以下为道。60米宽的钢铁大街是道路系统的脊梁,由城市西入口到旧城区东出口形成了包头市的“百里长街”,四十多年一直是包头市标志性大道。包头市绿化系统是参照了当时前苏联的公共卫生学指标进行的。在城市规划区先确定工业区和居住区卫生防护绿带,包钢厂区与居住区间设1000米宽卫生林,在东北郊工业区与居住区间设600米宽卫生林。为了防风沙沿城市北侧设计了300米北郊防风林,城市绿地面积约占到了城区总面积的40%以上,这在今天的城市绿地规划中也属于大手笔。同时,也为我们现在的城市绿地发展提供了足够的预留地。 王告诉记者,“包头市城市建设规划确实可以称得上大手笔之作。今天的包头城市建设疏朗大方、气度不凡,外地人来包头,感觉不到那种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城市空间布局合理,一城三点式的带状分布半个世纪来都没有根本的变动,保持非常完整。城市规划既要面对现实,又要有超前意识。从方方面面来看,五十年前的包头城市规划在今天看来,其超前意识真是毫无疑问。”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