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中日关系专家揭秘日本如何走上军国主义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1:14 央视《新闻调查》
中日关系专家揭秘日本如何走上军国主义之路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蒋立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日关系专家揭秘日本如何走上军国主义之路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武寅


中日关系专家揭秘日本如何走上军国主义之路

记者孙宝印


  央视《新闻调查》8月17日播出《军国的背影》,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蒋立峰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 研究员

  吕万和 天津社科院 研究员

  吴广义 中国社科院 研究员

  武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教授

  戚俊杰 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 研究员

  王珍仁 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 研究员

  刘天纯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教授

  演播室:

  有一个岛国,100多年前的一个维新不但让它产业发展,更走上了一条强兵、富国、再强兵、再富国的军国道路,有一天它发现由于自己以兵为基本国策霸占来的土地居然延伸到了大陆,达到了2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国土地的百分之八十,而又有一天,它终于发现这不过是一场太平洋上的黄梁梦,日本,一百多年前军国毒瘤如何在这个国家生成、发育、恶性膨胀及至自取灭亡,今天的《新闻调查》和您一起探讨。

  解说: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忠诚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这就是社会学家眼中的日本。

  孙宝印:这就是我在下关拍到的李鸿章道。

  记者:它记录的是什么呢?

  孙宝印:就是当时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作为清朝的全权代表去下关跟伊藤博文去谈判,当时由于受到了日本暴徒的袭击,最后李鸿章只能顺着这条小道回到他的住所,每天往返。

  解说:110年前,李鸿章赴日本签署那个使近代中国险入深渊的《马关条约》时曾经在这条道上走过。

  蒋立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应该说在日本的老百姓当中一种厌华情绪、蔑华情绪大大的发展,清国人不都还梳着辫子呢,像猪尾巴一样,这样的中国人不堪一击,像福泽谕吉所说的,我们日本民族不能和他们为伍。

  解说:发生在111年前中日两国之间的那场甲午战争颠覆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心态,同时也震惊中国朝野,当时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为什么一个岛国竟能打败一个泱泱大国。因为就在这场战争的前50年,两国的状况还是如此相似,但此后的50年,两国的命运迥异。

  记者:我们在1840年的时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然后呢其实当时在1953年的时候日本也曾经面临这个黑船事件,实际上也已经是兵临城下了,但只过了不到50年的时间,日本就从一个当年几乎被侵略的一个国家变成了一个侵略者。

  吕万和:原因何在,是不是?同样是在东方,同样的国际环境,我经常引用这么一条史料。

  福泽谕吉,1862年在伦敦遇到了一个中国人,问这个福泽,你们现在日本有多少懂英文的,福泽谕吉说,我们能教英文的大概就有500多人,那福泽反过来就问,这位唐学埙,你中国现在有多少人,他说恐怕只有十几个人,具体数字我记不准确了,这福泽谕吉说,完了,清国完了。

  解说:福泽谕吉被尊为日本的“国父”,著有《脱亚论》,认为日本应脱离亚洲而成为欧洲国家。

  吕万和:鸦片战争1840年。实际上在对日本的震醒比中国,虽然中国挨的打很疼,震醒不大。

  解说: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领东印度舰队到达日本,强迫与之建交,在美国舰队的威胁下,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段历史被日本史学界称作“黑船来临”,外强的入侵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强烈震动,一个以赶走外强、废除不平等条约为目的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记者:但实际上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就是说中国当时遭到外强入侵的时候,也是有一个很排外的这样一个倾向,这一点上也有某种相似的地方。

  蒋立峰:因为他攘夷,想得挺好,但是在实际的过程当中,也是在下关那个海峡那块儿,结果被英美的这些西方的船舰,给打得一塌糊涂,他们基本上是没有还手之力,所以他们也感觉到,看起来这个实际差距是太大了。

  解说:此时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被封建领主所统治,天皇没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让日本人意识到彻底的转变应该从内部开始,于是,天皇再次被推上历史的前台。1868年9月,年仅16岁的睦仁天皇正式登基,改元为“明治”。这一年号取自中国古籍《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随着皇权的确立,国家神道被前所未有的强化。

  蒋立峰:宣扬天皇他是太阳女神,叫天照大神的子孙,是天照大神的魂灵,附在他们的体上,所以他们实际上就是太阳神的代表,天照大神的化身代表,那我们整个的日本就是神国。

  解说:明治维新的第二年,明治政府在东京建立东京招魂社,也就是现在的靖国神社。 并成为国家神道的一部分,国家神道在此也被进一步强化。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靖国神社一开始这个东京招魂社,是由国家最高的领导设置的第一个神社?

  吴广义:作为宗教来讲它不是第一个,譬如说伊势神宫,但是它有它特殊的地方,它就是为了专门祭祀,为天皇而战死的这些人,而且它的地位是越升越高。

  记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神社的系统,中央在东京叫靖国神社,在地方叫护国神社,到处都有,那么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实现对人民思想的一种钳制和控制呢?

  吴广义:当时日本还是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普通的老百姓,尽管你地位如何之低,只要是你为天皇而战,你要牺牲了,入室到那里面去就变成英灵,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武寅:我的国策就是要武力抗张,那么我在精神道德上我要有凝聚,以天皇为中心,那么我的道德取向,我的价值取向忠君爱国,那你忠君爱国了,那我就承认你是国家的保护神,保护神了,我当神供起来,这样的话就会前赴后继,源源不绝。

  记者:而且死了以后还得感谢国家

  武寅:对呀。而且他还认为很光荣嘛,那青年们,那时候去撞美国的军舰时候,那都是说让我们相逢在靖国神社。

  武寅:为什么呢?靖国神社见,因为到了那儿,我们都是神了,是国家的保护神了,所以他这个神道到了靖国神社等于是升华到了一个顶点,就是把它利用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武力扩张的这一条资本主义特殊发展道路的一个配套性产品。

  解说:在神道成为日本主体宗教的同时,日本逐渐发展为政教合一的国家,这一体系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诞生的根源,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士道的转换。武士曾经是日本最显赫的社会阶层,武士道精神在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蒋立峰:实际上在它全社会,应该说是一个主流的这样一个规范,要忠于主人,到必要的时候,该杀身成仁就要杀身成仁。

  记者:武士道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他也讲忠,那么在明治时代他也讲忠,这个忠的内容应该说发生很大变化。

  蒋立峰:那时候根本还想不到天皇呢,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通过这个神道的国家化,就把武士道里面这个忠这个要素,变成了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来忠于天皇,另外就是他这个杀伐征战,崇尚武勇的这个精神也流传下来了。

  解说:武士道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受中国儒学的影响极深,讲究忠、义、勇、诚、名誉,但相对于汉文化却独独缺“仁”,少了“仁”便易于轻视生命,所以武士身上常常有两把刀,短刀杀己,长刀杀敌。600多年的幕府时代培养出的这种精神往往是非理性的,一旦被操控什么悲剧都可能发生。

  武寅:它因为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它变成了忠君爱国,这个忠君爱国呢,意思就是说,现在,你不是武士道讲主从,我都对这个主忠诚嘛。

  记者:从一个小头变成一个绝对的大头。

  武寅:唉 ,天皇就是我们的大家长,就是你所有的武士,你这个主人,最高的那就是天皇了,我们都是忠臣赤子,那么你这个转化成了对天皇的忠。

  解说:明治天皇登基之后便昭告臣民,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并迅速引入新的征兵体制,对军队进行近代化的改造,优先强兵的政策使之具有极强的军国主义倾向。

  解说:1871年,明治政府外务大臣岩仓具视带领一个48人的代表团出访欧美12国,在这个考察团里近20人是明治政府的重要阁员,此行除了要修改与欧美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之外,还要考察各国的制度法律等等,以及所有对日本有所裨益之事。

  武寅:你这么样一个极弱极贫的一个小国我凭什么给你改约,然后像德国那些个铁血丞相什么的,还给他上了一课,说现在这个世界意思就是强权嘛,强权就是公理。

  蒋立峰:他们这些考察人员听了俾斯麦的一番讲话对俾斯麦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说我们日本要走的路,就是他们这条路。

  解说:被称为“铁血”丞相的俾斯麦奉行的也是一条军国主义的路线,“民族优越论”在当时的普鲁士德国极为盛行,更让岩仓具视等人兴奋不已的是,他们似乎找到了日本今后发展的模板,岩仓使节团回国之后明治政府采纳了他们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其核心就是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发展军事和抓好教育。

  记者:当时普鲁士这个国家军事的这个色彩是非常浓的。

  蒋立峰:对啊。

  记者:那么就是说,明治政府学他的话,是不是某种上也意味着明治政府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军国主义这个方向上?

  蒋立峰:对。日本它这个封建传统也是很浓厚的,它的军事性也是很强的,因为它六七百年的幕府统治,完全是武士阶级当政,所以他这个军事性,封建性这么浓厚,和普鲁士德国是一样的。

  记者:殖产兴业也好,富国强兵也好,实际上他的目标强兵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蒋立峰:对,对。它通过强兵来实现国家的富强,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够实现他们明治维新最初提出来的那样一个目标,那个目标就是要布国威于八方。

  解说:在鸦片战争爆发20年后清朝也尝试过改革,时间是1861年。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要早七年,他们的理念是“以夷之长技为师,以制夷”,可惜由于当时的清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变法革新,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完全不同。所以同治皇帝的维新既没有真正师夷之长技,就更谈不上加以制夷。

  吕万和:大家都知道魏源那本书在中国魏源就主张学习西方,师夷之长计以治夷,这本书一传到日本,日本赶快翻印20多种,几乎人人都读,先进的知识分子吧,人人都读,中国呢,没人管它,梁启超说那个书就少数人看,看完了以后就放在架子上,或者盖那个菜坛子了,一直到1870年,左宗堂才让它重新刻,但是有眼光的说,魏源这个书应该人手一册,上面不听这个,这批顽固派,实在是害人太深,害民族、害子孙。

  解说:岩仓使节团的出访使得日本很快引入了欧美的教育体制,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由日本政府出资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就在岩仓使节团出访的第二年,清政府开始向美国派出仅有年幼的男童组成的留学队伍。

  武寅:因为日本呢,它这个民族,我说他民族性的一个特点,它不是叫学优嘛。他看到世界上最强的是谁呢?就是欺负它的这些列强,就是欧美列强。最弱的是谁呢?就是被欺负的那个中国。中国已经都那样了,半殖民地正反两个方面的教材,就让日本这个民族,是我说它极强的抗争意识、学优取向、危机意识这三者交汇,他是会来观察的,当然我就要跟着这个强的走,跟着这个强的走是唯一的出路。

  蒋立峰:在他的幕末时期,就是德川政府末期,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叫吉田松阴,他培养出了许多的学生,都是明治维新政府的领导人,正是这些领导人,把日本引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记者:当时吉田松阴主要主张的一些,主要观点是什么?

  蒋立峰:他主要的观点一个是日本是神国,神国就应该是君临万国,就说我们日本是神国,就应该统治全世界,是这个意思,可吉田松阴这个人就奇怪,他下了监狱他就想着,要取满洲,要取朝鲜,要取中国,现在西方来压迫我们,我们受到损失,我们就要掠取中国这个地方,来作为补偿。

  解说: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这两个明治政府里重臣都是吉田松荫的学生。他们不但接受了吉田松荫的思想,而且还将他的理念付诸实施,并颠覆了明治维新后的中日关系。

  记者: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打的第一仗是在哪儿?

  蒋立峰:在1874年侵犯台湾这一仗,实际上它就是想借台湾这样一个问题试验一下,看看清国到底怎么样,能不能今后跟他打仗。

  解说:当时,日本借口保护琉球的渔民挑起了战争,但遭到台湾土著人的顽强抵抗。

  记者:琉球当时实际上接受中国的册封的。

  蒋立峰:琉球是两属,但主要的是清廷的册封。

  吕万和:打不下去了,我们大兵正在往外调,这个时候他请英国人帮忙,当时主要的人物是大久保利通,国内政局都不稳了,他狐假虎威,装腔作势跑来了,跟英国一打招呼,勾好了

  反而向中国来进行谈判,战争没拿到的,在谈判桌上拿到了,反败为胜。

  蒋立峰:清政府为了息事宁人,一方面就要承认它是保民义举,你是保护你的老百姓是一个义举,同时也给了他50万两,也不是赔款,那是什么呢,等于是给你一个补偿吧,给了他50万两。

  吕万和:结果就国外的反应,一个对清朝这个国家,你只要一打,他只要面子,他不怕钱,谁都能打,造成的印象,在日本造成的印象,这个清朝不值一击,一吓就倒,可是巴夏里当时警告他,说这次你们算是侥幸取胜啊,以后如果你跟大国发生纠纷,最后恐怕是日本之祸。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调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