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大型文献记录片《抗战》专题 > 正文

时间:用电视解读抗战胜利的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6:04 央视国际
时间:用电视解读抗战胜利的因素

时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离开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松花江上》这支中国人熟悉的悲凉的旋律在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法制专题部副主任时间的工作间里反复回响。目前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抗战》正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著名电视栏目制片人时间作为这部片子的总制片人、总导演,从2002年开始筹备此片,预计将会在今年纪念抗战60周年时播出,记者因此对时间先生进行了专访。

  采访在时间的工作室间里进行。在他凌乱的屋子里,除了编辑机等设备外,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放满了打开的烟盒、没喝完的茶和咖啡杯、闹钟、书、策划案,还有永和豆浆的筷子……屋里有两盆花,但其中一盆因为很久没浇水而枯萎了。这个因成功策划《东方时空》而著名的制片人正要吃午饭,这时是下午3点。

  正值中年的他,表情坚定,反应迅速,语气平缓,态度执着,几乎没手势,用标准普通话将故事娓娓道来。

  v 将《论持久战》电视化

  时间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电视制作人,对纪录片尤其偏爱,“历史文献题材纪录片无非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宏观写实的方式,二是微观的观察,以个案积累作散点透视。我这个片子是兼而有之,分层次,又说明一主题,更具有主题价值。”

  《抗战》是国内用电视手段记录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一次新尝试。它是第一次对中国抗战亲历者的真实回忆的大规模汇集;第一次在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同时,全面展示全民族抗战的实景;第一次对凇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缅甸会战等可与二战中斯大林格勒、诺曼底诸战役相提并论的重大战役的全面展现;第一次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人性等各角度对抗日战争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思;第一次对抗日战争史料作出的最细致、最全面的梳理,对战争中重大历史关节点数量最大的揭密。

  片子主要由当年事件的亲历者的回忆、专家采访和资料影片组成,将首次披露8年抗战中一些尚不为公众熟知的史实。例如摄制组找到了当年在缅甸会战中大败日寇的远征军战士和受日军731部队摧残的幸存者,由他们来讲述故事。这些老故事都是用新的角度来阐述的。比如卢沟桥事变,大家对事变的经过都很熟悉,但有关史料显示,事变前日本政府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毒品贩子,在天津设有工厂,专门制造海洛因和鸦片,并有完备和保密的销售渠道,以此来获取大量钱财,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为即将发动的战争做准备。日本还曾在华北地区设立了发达的情报网,搜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抗战》讲述卢沟桥事变的一集中,就将从这些全新角度地切入卢沟桥事变。

  而贯穿整部片子的主题是抗战胜利的因素,“中国人要总结,世界人民也去了解中国胜利的因素。”中国那时是一个弱国,被强国入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是怎样胜利的?这就是《抗战》所要表达的思想。

  为了制作《抗战》,时间认真研究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认为毛泽东的语言是非常优美平易,是来自于劳动人民的语言,表达方式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所谈问题的指向是高尚的。时间说:“持久战思想是那个时候的国策,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制作这部片子的指导思想。”

  在《抗战》中,时间用丰富的资料再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画卷,真实记录了八年抗战的历史细节和片断。他按照历史进程和内在的主题逻辑,精心编排12集内容,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完整地反映抗战全貌,也深刻地揭示历史的内涵和发展的脉络。时间说:“这种历史的内涵和脉络,就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透彻地阐明的抗战必胜的诸多关键因素,例如建立统一战线、进行根据地建设、战略游击战等。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将《论持久战》这一不朽名著电视化。”

  时间把《论持久战》里提出的论点作为每一集的主要依据。《抗战》也将按12集制作,分别是:1、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筑起新的长城;3、共赴国难;4、持久战略;5、游击战争;6、根据地;7、文化血脉;8、突破囚笼;9、得道多助;10、不屈的战魂;11、最后的较量;12、永远的记忆。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讲演。阐明了抗日持久战方针,“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有计划地增强作战技术,改造军队,动员全民,准备反攻。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时间将这个观点用镜头进行了再现,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首先,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应全国人民共同呼声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而努力,这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启迪。中国人是一定要团结才能做成事的。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是有远见的人,但蒋介石对持久地抗日并不坚决。我看了台湾的国民党问题研究专家的节目,说当时国民党五中全会上,还提出‘根绝赤祸’,后来西安事变,抗日一派战了上风,不过国民党还是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才同意建立统一战线。据台湾学者讲,国民党当时没想到共产党会委屈求全,答应条件,团结御辱。其次,日本人发动这次战争失误在没弄清形势。怎么这样说呢?就是日本人在发动七.七事变时,他们还以为中国是九.一八时的中国,没想到中国人受一盘散沙的教训很深,没想到国共两党有那么大的伤痕、裂痕,也一致对外,没想到国民党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达成合作,联合抗日,最后形成了抗日的大环境,创造了胜利的条件。”这些看法都是用西安事变的珍贵画面、国民党五中全会的现场、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影像在这一部分一一浮现,来体现建立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

  《论持久战》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在《根据地》一集中,《抗战》表现了《论持久战》的这一论点。片中,共产党在农民中发展党员,教农民进行民主选举,那时,农民用投豆子的方式进行选举,是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民主启蒙。“五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是共产党让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打鬼子、闹革命,成为充满理想的革命分子,也带给中国农村社会新面貌。有一种说法,共产党的壮大是由于国民党在前方打仗,我认为不是,共产党人从4万正规军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这绝不是国民党受制于在前方打仗这一说法可解释的。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共产党取得了农民的信任,他们中有的人发展成为王二小那样的典型,信任成为一种信仰。那时,晋察冀边区一份报纸一次就登了5个王二小式小英雄的报道。”时间很激动地讲起来,“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是任何其他政党无法做到的,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农民的动力,值得总结。于是我做了一期根据地专辑。”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表明,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第二阶段仍将有广大的战争。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时间也专门介绍了《游击战》一集,“从前我们讲游击战,是将它当作战术来讲的,是一种形式,这次我们深入研究了,也花了很多时间。我把它表达为是一种战争的战略。这战术到战略的上升,是毛泽东的远见。”国共的联合抗日时,国民党军队专门请了叶剑英去讲课,讲游击战怎么打。“我们也提出问题,为什么国民党打游击战就不行呢?我们对此问题刨根问底。共产党的游击战关键的一点,就是官兵一致。”“片中有个故事,有一个叫卡威尔的美国人组织了一个游击队,还专门到延安学习游击战的打法。他发现共产党的游击队军官跟士兵一起吃苦,像朱德53岁了还在前线,条件艰苦,光指挥部都换了60多处。卡威尔后来成为将军,他临死时要求将自己的墓跟士兵共处一起。所以说,我制作这一集就是让观众看到游击战的精神。”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

  这部纪录片长达10个小时,由12个50分钟组成,再现了30、40年代中国城乡的生活场景,那些建筑、街道的风景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但更多的还是处于“炼狱”中苦难中国人民的触目惊心的画面。那原汁原味的历史镜头,如惊雷、如响鼓,震撼人心。片子包含了人们的抗争:组织资源委员会、工业西迁、抗日游行、街头宣传、募捐。时间在本片结构上注意了四方面的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根据地百姓的生活;国民党领导的国军作战、蒋介石的历史角色;还有来自国外的情况;也少不了日本国内的战时生态、日军官兵人物的情态。为了凸显纪录片的客观,他让正反方都站出来说话。《抗战》总的组织结构,也正是源于《论持久战》。

  v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傅雷说:“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也许经历过死神的威胁,才更珍惜生命的价值;也许经过挤压的生命,才能获得强劲的张力。时间看到了这一点,萌生出不可扼制的激情,自选了抗战的主题拍摄纪录片。

  他重点谈到《文化血脉》一集。“以前的战争题材讲文化,大多是以文艺作品、活动居多,我们讲的是一种动态。在那么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种严酷的形势,让每一个稍有良心的中国人无法无动于衷,有那么多海外学子回到祖国,他们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投身救国的大潮。”是的,这就是中华传统赋予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的表现,它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

  时间本人也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带入其创作,“今天的人们,对历史上出现的汉奸,没有一点情感上的倾向,例如胡兰成,他的《今生今世》一书反而买得很火。我感到忧虑:汉奸是我们民族史上非常耻辱的一页,如果态度模糊,对于前人、今人还是后人都是不负责任的。” “自己有条件的话就要对重大历史进行梳理。”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永不会改变的,就是中华民族爱国的传统文化。

  “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忘怀抗战史,他们强烈地想表达来自内心深处感情。” 时间告诉我们,很多人听说时间要拍抗战纪录片纷纷表示支持,提供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历史资料。《抗战》的文献来自多方面,“文献包括文字、图像等,我们影像用得较多,取材于美国、日本的资料,还有“满印公司”(伪满洲国的一家影业公司)、阎锡山的“西北影业公司”的资料,当然很多个人也很支持我们,例如沙非的女儿将她父亲的资料提供给我们。”

  而为了使《抗战》更加客观真实,从2003年,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开机仪式之前,摄制组主创人员就几乎跑遍了全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地,召开了关于《抗战》创作的专家研讨会,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同时,以其他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有近两百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在全世界征集抗战最新研究成果,找寻幸存者和仍然健在的抗日英雄;剧组还在海内外采访了600多位当年战争的亲历者;还有部分研究抗战的台湾专家也接受摄制组的采访。正是这些人对《抗战》进行了大力的支持,摄制组完成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

  制作这种大型记录片,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日本国内有几百位专门研究抗日战争的专家,本来摄制组将会对其中的二三十位专家进行采访,如今没有实现。“采访日本的专家学者比较艰难,以前联系好的,后来又不能接受采访了,我本来是想让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学者专家都来谈抗战的,给历史、人们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交待,但是学术传播总是受到政治的干扰,不过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现在各方很难做到完全客观,但是彼此认同的范围是越来越广了。虽然日本专家没有接受采访,使《抗战》客观色彩减少了一些,但对片子没有质的伤害。”

  时间平静地说:“反思战争要经常做,不只是纪念日才来大张旗鼓的纪念”,“对于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人,例如电视工作者就要站出来说话,告诉人们永远不要忘却那段记忆。”

  《抗战》就在这样的主题下,用真实的故事和质感的细节让人们感受如爱国、如智慧、如忠勇、如坚韧等“抗战精神”;通过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激,促进民族的自信、自尊与和谐等,并警示人们要防范日本可能重蹈扩张和侵略的老路。

  据悉,《抗战》今年8月份将在

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其DVD制品将同时发行。

  相关专题:央视大型文献记录片《抗战》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