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援华抗日英雄柯棣华 中国妻子忆当年往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5:36 新闻会客厅 | |||||||||
柯棣华大夫 柯棣华的妹妹 柯棣华的妹妹 柯棣华的妻子郭庆兰 新闻会客厅9月2日播出节目《我们的家人柯棣华》,以下为节目内容。 会客厅: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有一位像白求恩大夫一样救死扶伤,积劳成疾,最终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外国援华大夫,来自印度的柯棣华。 1938年,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进入到第二年,日寇的疯狂进攻使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
柯棣华原名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在印度南部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36年毕业于印度格兰特医学院,来到中国时年仅27岁。1939年2月,柯棣华随援华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在延安,边区人民的抗日热情让年轻的柯棣华深受触动,他多次要求到抗日斗争的最前线去。1939年底,柯棣华随援华医疗队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开始在前线救治伤员。 在此期间,柯棣华结识了23岁的中国姑娘郭庆兰。郭庆兰是山西汾阳人,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当护士,1939年从北京来到了晋察冀抗日前线,成为一名卫生学校的教员。在与柯棣华相识两年后,两人结为夫妻。如今,郭庆兰已经89岁了,在郭庆兰的眼中,柯棣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60年前的那短岁月又在郭庆兰老人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 会客厅:这位就是柯棣华大夫的夫人郭庆兰女士,柯棣华大夫的印度名字叫柯棣尼斯,而柯棣华这个中文名字是怎么来的? 郭庆兰:柯棣尼斯是他的原名,来到中国以后,印度援华医疗队,他为了更热爱中国,每一个人的名字下边都有一个华,表示他们热爱中国。 会客厅: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什么情形? 郭庆兰:第一次见面1940年,白求恩同志逝世一周年,他向白求恩同志献花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 1940年11月,在纪念白求恩牺牲一周年的大会上,这个皮肤黝黑的印度医生给郭庆兰留下了最初的印象。此后不久,柯棣华出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首任院长。此时的晋察冀边区不仅缺医少药,更缺少专业的医疗人员,白求恩卫生学校是晋察冀边区当时惟一一所培养医疗人员的学校,以往需要学习四五年才能毕业的医师专业,学员在这里只能学习一年就匆匆走上救治伤员的第一线。而护士班的学员则只有半年的学习时间,这种状况在白求恩去世后变得更为突出。 会客厅:白求恩大夫去世以后,当时医疗条件怎么样? 郭庆兰:那时候的医疗条件非常困难,所以在那个时候,在边区缺医少药,也缺乏正式的医务人员,正规的医务人员。因为还加以敌人的封锁,所以外边的药品器材都不能进来。 会客厅:柯棣华他们五个人来到边区的时候,晋察冀边区的时候,他们带来了什么? 郭庆兰:他们带来了X光,还带来了一个汽车。 会客厅:柯棣华大夫带来的东西对你们来说也是雪中送炭。 郭庆兰: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最艰苦的年代里,能够有这些珍贵的医疗器械,我们都是非常欢迎的。 会客厅:当时晋察冀边区的医护人员希望他们能带来一些什么? 郭庆兰:有一次一个地下交通员,他是新西兰人,当时他愿意支援我们的抗日战争,他就去找了聂司令员,他说我现在有英国人的护照,可以每两个月上一趟北平,如果你需要我做什么,我都愿意。聂司令员就跟他说了,他说我第一个要大学毕业生,因为大学毕业生来到我们边区,可以当县长,因为边区的县长,县一级干部还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所以他希望大学生能来到解放区当县长。第二个就是医务人员,大夫也行,护士也行,如果你能从北平给我们请进来一些大夫、护士,我们是非常欢迎的。那个时候白求恩同志就已经在晋察冀,已经开始工作了,也是他自己的愿望。第三个就是医药器材,我们非常缺乏药品,比方我们边区那个时候就是红药水、紫药水,还有咸药水,就是咸盐水,非常困难。 会客厅:当时晋察冀缺医少药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郭庆兰:就是那个时候我们患疟疾的人特别多,我们是有一些治疗疟疾的药品,但是我们不舍得服药,因为它太少了,所以把它制成了注射液,注射给病人。 会客厅:白求恩大夫去世后留下一些书籍,这些书对后来的柯棣华大夫有帮助吗? 郭庆兰:帮助太大了。那都是外科书,柯棣华同志有什么难题就要翻这些书,我们即使打游击也要带着这些书,因为对他的工作非常有用处。 会客厅:当时柯棣华大夫到了晋察冀以后,他是白求恩医院的院长,作为院长他还要做手术吗? 郭庆兰:他同样要做手术,他还要做一些行政工作,全院的工作他都要做检查,非常仔细,连护士洗绷带,洗纱布他都要检查,看消毒是不是非常严密。所以在这方面柯棣华同志非常忙。 会客厅:药品的问题怎么办? 郭庆兰:那个时候确实是比较困难,有的时候要自己配制,有时候要用中药。比方柯棣华同志给胡朋同志治脚伤,因为她是枪子打的,就给她用中药泡脚,自己配药,要采一些中药。 1940年8月20日,在彭德怀的亲自指挥下,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八路军组织了一百零五个团的兵力在晋察冀地区,沿郑太线向日军发起全面进攻。柯棣华率领医护人员,以白求恩为榜样,在战斗前线支起手术台,火线救治伤员。 会客厅:作为一名医生参与这场战争,他工作很忙吗? 郭庆兰:非常紧张,13天里接收了800个伤员,手术做了585个,三天三夜没睡觉。 会客厅:没有战争打响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郭庆兰:他一般都是早晨起来很早,我们要出操跑步,完了以后就要学习,尤其在那个时候政治学习非常重要,每天一定要学习两个小时,都是集体学。他讲中国话讲得非常流利。 会客厅:他在哪儿学的?是在中国学的还是在印度? 郭庆兰:没有,他来到中国一上船就首先学中文,他那个船上有一个工程师,大概姓赵,是山西人,他就跟着他学,以后他向病人也学,向周围的同志也学,所以非常刻苦,而且他写字写得也非常好。 会客厅:他跟您能用中文交谈还是你们用英文交谈? 郭庆兰:我们大部分使用中文交谈,因为他的中文非常好,除非是有一些词句,有些不太准确,但是他大部分都能说,一些俏皮话都会说。 会客厅:当时晋察冀的八路军伤员都管柯棣华大夫叫黑妈妈,这个绰号怎么来的? 郭庆兰:这个绰号就是因为他对伤病员非常慈祥,就像妈妈一样。他长得皮肤黑,白大夫是虽然没有叫他妈妈,但是战斗过程里面都是有白求恩在他们身边,所以他们作战非常勇敢。这个黑妈妈就是因为他在医院里也好,或者是在前线也好,对伤病员非常关心,非常体贴,有战利品他们都不舍得自己用,都是送到伤员的伙房里,让炊事员给伤病员吃,柯棣华大夫伙食都是集体伙食,随便吃小米,在最困难的时候吃黑豆,树皮、树叶子,都是这样生活,所以这个伤病员感觉他对他们非常体贴。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会客厅》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