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抗战名将的遗书:为国家赴死可以舍弃儿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11:44 新闻会客厅 | |||||||||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 左权将军 左太北 新闻会客厅9月5日播出节目《两位抗战名将的遗书》,以下为节目内容。 左太北,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的女儿;张廉云,抗战战场上牺牲的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她们的父亲虽分属国共两党,但都是为抗战而牺牲的高级将领。在舍生赴死之前,他们都或为家人,或为战友,留下的遗书。
会客厅:看到父亲留下的信,两位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左太北:我看了非常激动,又一次把我们带回到抗日的战场上,我父亲和我母亲写的还是比较婉转的信,与张自忠写的信相比,特别直接,我为了抗日,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候,我们只有赴死去挽救中华民族了,他这个话说得非常直白,我想我父母虽然在这个信里头没有这么写,可是他们心是相通的,当时作为中国的军人,作为爱国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都愿意去赴死来抗击帝国主义,所以看到这儿我就更受感动。 会客厅:张老,再一次听到在念您父亲写给部将的这封信的时候,您在想什么? 张廉云:我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晚会上看到这两封信,我父亲写了每次出征的时候都写下遗嘱,等着他回来就把它给撕了,所以这两封信我过去我不大敢看,不大愿意看,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又把这几封信又现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我心情就不同。 会客厅:你们两位见过面吗以前? 张廉云:这次见面我觉得挺有意思的,那次是炎黄艺术馆,在那儿有一个展出,我就跟太北我们两个挨着坐着,我也不知道太北是谁。后来怎么说起来了,哎呀,左权将军的女儿,所以我就觉得很亲近,虽然我父亲是国民党的将领,左权将军是共产党的将领,可是在抗战中间,我们的父辈都洒热血在我们的国土上,所以我感觉到看到她,有一种兄弟姐妹的这种感情,因为我比她大几岁,所以我就叫她,也不称为她太北同志,太北什么,我就叫太北,太北,就这样很亲切。自然而然的,这种亲近可能也许有的人体会不了我们这种感情。 会客厅:左老,您对张老是什么,也是一样的? 左太北:那当然,也是一样的感情,我觉得是一样的,我就觉得看了张自忠的那个讲话,那封信,我觉得他们实质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心灵是相通的,我们这些子女作为抗战烈士的子女,是吧,我们都是那种共同的体会,所以我们见了面就特别有一种亲情,特别有亲情。 很多人是通过这台晚会,第一次见到了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信,第一次感受到了在这位八路军副参谋长的铮铮铁骨下,还有这样细腻的情感。 1939年,34岁的左权和23岁的刘志兰在抗战前线结为夫妻,第二年,他们唯一的孩子左太北降生在太行山下的太北区。女儿的出世,给35岁才做了父亲的左权带去了无尽的欢笑。 左太北出生还不到3个月,左权就将妻子和女儿送回了延安。因为这时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左权已经没法再照顾母女二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突围时壮烈殉国,这一年将军37岁,他的女儿左太北刚刚两岁。 在1年多分别的日子里,左权一共给给妻子写了12封信,倾诉对妻子女儿的思念之情。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左太北一直到42岁,才见到了保存下来的11封书信。 会客厅:还记不记得第一次读到父亲写给您的这封信的感受? 左太北:42岁以后我才真是体会到了这个亲情,后来我老想,如果父亲在的话,就是像我母亲说的,他即使残疾了,即使是不能动了,在他身边照顾他也是我们的一种幸福,可是这种权利都没给我们,我都没有见过他,也没感受到他的爱。 会客厅:在刚满百天的时候跟父亲离别,在两岁的时候父亲牺牲,可以说在您成长的记忆里边没有父亲。怎么建立父亲的这个形象? 左太北:到了42岁的时候,因为我自己也成立了家庭,我也有了孩子,对这个家庭的观念就也多了,正好看见我母亲把父亲的信给我,看这些信我是真正地体会到了父亲对我母亲的爱和对我的爱,因为他34岁结婚,35岁有的我,,35岁得了个女儿特别宝贝,他在八路军总部是最忙的人,可是他总是抽空要写信,完了以后买点小花布要做点衣服,那个时候他自己抽烟,后来他因为写写稿子还有些钱,买些花布在前线做了衣服让人家带回延安去,或者有点鱼肝油也往回带,后来有时候钱不够花我母亲给他说,他就说你先借钱将来我还。就是说他特别想尽他父亲的责任。 虽然是中年得子,这天伦之乐却是短暂的。因为前线战事紧张,一家三口不得不分别了。左权在给妻子的家书中,总是透露着对女儿的关心和疼爱:“延安的天气,想来一定是很冷了,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但是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父亲在一封信中却对自己的妻子说,如果时局有变,对自己的孩子就可以大胆地处理。 会客厅:您今天带来了父亲写的原件?能给我们念一段吗? 左太北:父亲42年5月25号牺牲的,他给我母亲最后一封信是5月22号晚上写的,他最后是这么说,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地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的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妨碍你的工作的行动为原则。所以这封信里他最后给我母亲的交代是,让我母亲把我处理了,就是送人,而前头他写了那么多信,怎么爱护我,怕母亲打我了,怕我冻着,怕我得病。 会客厅:可是最后为了国家,连你都可以舍弃。 左太北:我看到这儿我总要难受,我想我父亲写到这儿的时候,他想到他的小女儿将来不知道哪儿去了,他会很难受,可是这是他的选择,他只能这样,为了抗战,就得把自己的一切都得舍去。 在抗战期间,和左权一样舍弃自己家庭的,还有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1937年9月,张自忠在天津告别家人奔赴前线。 1940年4月,张自忠给家里发电报,让女儿廉云、侄女廉瑜去湖北前线见面。自天津一别,将军已经有两年多没与孩子们见面了。 张廉云:父亲打了胜仗了,让我跟姐姐去,高兴得不得了,我觉得我已经是大了,我不能够跟小孩一样,应该孝顺我父亲,应该照顾我父亲。过了几天又一个电报来了,大概这个就是4月份是几月份,就是过一个月,再带瑜,我姐姐叫瑜,瑜云来,我们就知道父亲打仗了。 张廉云没有猜错,她的父亲的确是要打仗了,但她没有猜到的是,父亲要打的是一场恶仗,也是他的最后一仗。在奔赴杀敌第一线前,将军给部下留下一封书信,这就是濮存昕念的那封绝笔信。 会客厅:第一次看到父亲给部将留下的绝书是在什么时候? 张廉云:父亲离开的时候我14岁,父亲牺牲的时候,我17岁。当我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可能稍微晚一点,看到了这个以后,感觉着父亲是慷慨奔赴前线,为国家到了这样一个时期,40年是在抗战中间,对峙也是最艰苦的时期。所以他觉得以死报国的决心那是非常坚决。 会客厅:在您记忆里面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廉云:我们老家是孔孟故乡,父亲受到的教育也是传统的道德教育,所以他从从军以后,就是刚才讲的,誓死报国,身先士卒,对祖母孝顺极了,对他的兄弟姐妹友好极了,他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刚强,非常严厉,话不多,人都感觉对他有点畏惧,这是一面。另外一面,又非常重感情。 会客厅:父亲对你们兄妹三人的这种感情您还记得住吗? 张廉云:父亲对儿子,对侄子这一辈挺严格的,常常找他们,逢年过节就找他们要训话,就是你们不要靠着老人,我的遗产绝对不会留给子孙,你们要自立,你们不要仰仗着我,你们要自己自立,要学习,要工作。那会儿我们这个家庭对男孩子要求很严,而哥哥死的早,父亲非常喜欢二哥哥,所以死了以后,他非常伤心,可是我们家里边人的感情都是那么含蓄,我父亲就在院子里边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谁也不说到哥哥的死,就是一边走,一边流眼泪。 张自忠将军已经牺牲多年,张廉云老人一直将自己的悲伤埋在心底。几天前,在接受我们节目记者采访的时候,她对父亲的一段温馨追忆让人动容。 会客厅:不管是左权将军还是张自忠将军,他们战死沙场,而后人一直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他们,比如说山西省的左权县。 左太北:我对太行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父亲牺牲在那儿,他们在那儿战斗,所以我觉得我的灵魂就在那儿。现在回去以后,从那个孩子到老人,那孩子的眼神都是那种特别亲的,这是真挚的眼神。 张廉云:我父亲牺牲在湖北宜城,他的那个灵柩从宜城运到宜昌,从宜昌坐船运往重庆,宜昌十万民众在飞机的这种盘旋下边送别,这个我感觉动人得很。一个,我知道宜昌的人民是那么样的,由于一个将军的牺牲,激发起他那种爱国之情,将军不怕死,他们也能够为他送灵不计较自己的生死,所以我对这些地方感情特别深。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