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夜访黄河浮桥断裂事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3:47 内蒙古晨报
夜访黄河浮桥断裂事故(组图)

断裂的浮桥上漂着四辆煤车 内蒙古晨报记者 余斌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夜访黄河浮桥断裂事故(组图)

车尾坠入河中 内蒙古晨报记者 胡红波摄影


夜访黄河浮桥断裂事故(组图)

断裂的浮桥头 内蒙古晨报记者 胡红波摄影


夜访黄河浮桥断裂事故(组图)

沉入河中的煤车 内蒙古晨报记者 胡红波摄影


  ★事发当晚:记者留宿黄河岸边

  12日夜,将近3个小时的行驶,记者一行赶到了发生事故的黄河岸边,一路上拉煤车不断地往东行驶。等到离黄河岸十多公里处,才有人知道黄河上发生了浮桥断裂事故,到岸边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2点多。远远望见黄河对面的准格尔旗灯火明亮,而黄河这边(托克托县境内)除一间简易房子里露出一点蜡烛的亮光外,其余一片漆黑。下车后,脚下满是刚刚下
过雨后留下的水坑,在对岸的灯光晃照下闪着波粼。河的对岸此时正人声喧哗,显然在做事故处理,而黄河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在黑暗中平静地流淌。

  一辆带挂的东风卡车拉着满满两挂车煤停在河的这边,后半截的车轱辘仍陷在河中,车里的司机也不在驾驶室里,河边平日用来照明的一杆吊灯因为浮桥断开没有了电源,河面此时什么也看不到。早于记者先到的托克托县交通局有关人员正在那间点蜡的房子里作事故笔录,他们拒绝给记者提供任何情况,但明确告诉我们事情没有某媒体所报道的那么大,称只有两辆车掉入了黄河,也没有人员伤亡。

  黑漆漆的岸边找不到一个事故现场的目击者,黄河上也没有小船来往,看着河对岸的灯光听着河对岸的人声,我们只能望河而叹。此时我们得知一个消息,此前有一艘小船去了对岸,据说把托克托县交通部门的一个局长拉了过去,河对岸准格尔旗的部分旗领导也赶去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托克托县的几名交警赶到事故现场,据说是接到公安部的通知来的。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们才知道这座黄河浮桥是由鄂尔多斯市明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而此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于6月份报道的一条消息《投资1.47亿修二级公路三个月就烂了》所指的也正是从鄂尔多斯市壕圪卜村至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公路,名为壕托公路。

  在车灯的光照下,记者看到浮桥的托克托这边道路仍未修好,一辆破旧的工程车在岸边的土堆上停着。

  已经到子夜,我们的采访进展不大,几个人决定留宿黄河岸边,在报社派出的采访车上度过潮湿的夜晚,等待天明进一步采访。

  ★次日凌晨:问题显现出来

  早晨6点,捱过一晚的记者醒来时,岸边已经聚集了许多当地的农民,河对岸则没有动静,那里是一个叫聚合滩的村子,好像经过一夜的喧哗,村子也累了。

  清晨的太阳照在黄河上,波光粼粼中可看见有一辆卡车的车头顶部浮出在靠近河的那一边,而断开的浮桥那一边上,有四辆拉煤车还压在桥上,浮在水中央。有人告诉我们在12日晚上,河对岸的人过去把车上的煤下到河里一部分,减轻了重量才直到现在还浮着。

  这时我们发现了浮桥在岸边的桩子孔,桩子已经不见踪影,但这个孔可以看出,桩子埋得并不深,而且还是离河岸很近的地方,土质也十分软。断开的浮桥被甩在离河岸大约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人说是12日卡车沉下以后,河这边将浮桥的这头做了断开处理。

  那辆停在河边的带挂拉煤车司机早晨也到了岸边,他满嘴的冤枉,说当时他的车刚刚到岸边半截,桥就沉了,所以车就没法上来了。他指向岸边的缓坡,说每次过来的时候,这个土坡就相当费劲。至于其他车上司机,有人说是在桥沉的过程中,大家见势不妙逃出了车外。

  浮桥为什么会断裂?懂得这种桥构造的人都知道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就是浮桥。结构简单,架拆方便,但维修费用高。平时可用以应急救灾或作为临时性交通设施,舟体、梁、桥面板结合成一体,船只首尾相连成纵列式,或舟体紧密排列成带式。上、下游设置缆索锚碇,以保持桥轴线的稳定。桥两端设栈桥或跳板,与岸边连接。为适应水位涨落,两岸还应设置升降栈桥或升降码头。但这座桥有无这样的结构,现在无法知道,但从浮桥这边来看,这座据说是有330米长,宽6米的浮桥在建设上仍存在问题。

  采访中记者得知,这座浮桥连接着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到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之间的一条公路,是从当地出发的拉煤车进入呼和浩特方向的主要通道,每日车流量在1000辆左右。

  这样的一座桥究竟能承载多少重量?从出事的几辆车来看,每辆车(包括带挂)至少也有将近30多吨的重量,7辆车同时上到桥上,大约有210吨重,试问:事故的发生是偶然吗?

  还有这座浮桥的管理问题,面对桥身的承重,为什么不在岸边对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呢?同时有一个问题是,还未建设好的道路,之间还有许多坑坑洼洼,为何就让车辆通行呢?记者通过了解得知,在这条并不完美的道路通车后,另一条进入托克托的公路车辆就少了好多,因为这条道路既省时间也短了距离。

  8点多,我们离开事故现场,一辆接一辆的拉煤车仍在过往,而且不少车带着长长的挂斗,还一直超车。沿途有人告诉我们,这些拉煤车多数

超载

  在回来的路上,更令记者想不到的是,就在我们回呼和浩特的呼托公路上,短短的距离,竟然遇到三起

车祸,当中出事的车中,都有拉煤车……(内蒙古晨报报道 记者 梁枫)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